大公报:海地大救援仅靠国际主义远不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海地大救援仅靠国际主义远不够
2010年01月19日 12: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9日电 香港《大公报》19日刊文《海地大救援 仅靠国际主义是不够的》。文章说,一场二百年不遇的强震突袭海地,给这个加勒比小国带来灭顶之灾。连日来,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紧急派出救援队奔赴海地,值得称赞。但与此同时,救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引人深思,应对这样的大灾难,仅靠国际人道主义远远不够。

  文章摘编如下:

  二○一○年一月十二日当地时间十六时五十三分,一场二百年不遇的强震突袭海地,给这个加勒比小国带来灭顶之灾。连日来,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紧急派出救援队奔赴海地,在一片废墟中缔造一个个生命的神话,这种牺牲与奉献精神万分珍贵,值得称赞。但与此同时,救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引人深思,应对这样的大灾难,仅靠国际人道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在一分钟之内摧毁了全国,首都太子港变成一片废墟,至少造成十万人遇难,几百万人无家可归,全国大部分海港、码头坍塌,九成以上的超市被毁,八成五以上的加油站受损……这样的灾难靠这个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七成人口每天以不足两美元维生的加勒比最贫穷小国自身力量是不可能应对的。

  事实似乎比想象的更加严重。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海地政权彻底瘫痪,总统普雷瓦尔踩着尸体侥幸逃脱,部长们一个也联系不上,不是遇难,就是失踪,整个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面对民众的质疑,普雷瓦尔的“左膀右臂”──海地总理让•麦斯•贝勒里夫也很委曲:“我们确实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了,我们也是地震的受害者,目前确实没能力做更多的事情!”

  大地震虽然只发生在海地一个国家,但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造成损失的规模及这个国家的内部情况看,救援和灾后重建注定只能依靠国际社会。连日来,各国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队奔赴灾区,组织大规模搜救行动,送去灾民急需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美国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救援主导者的责任,不仅派出救援人员直接参与被困人员的搜救,还派出航空母舰参与救灾,并由空军接管机场,组织救灾人员、物资调配及人员疏散。

  但在轰轰烈烈大救援的背后,人们日益发现组织协调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黄金七十二小时流逝,救援队在废墟中成功救出的幸存者寥寥无几。机场协调争议不断,大批救援物资不能按时运送到灾民手中,飞机被迫返航或运往邻近国家。大批灾民因得不到及时救助,情绪激动,抢劫、杀人事件频生,局势濒临失控。而美国主导救灾的权威性广受质疑,其利用机场优先安排本国侨民撤离的行为更激起不小的外交风波。

  当今世界天灾人祸不断,其影响范围早已超越国界,国际援助也成为各国抗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决定因素。但在大灾难面前,仅靠国际人道主义的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健全联合国主导下的国际应急机制。

  联合国主导国际救援,一可保证救援及灾后重建的权威性和正当性;二可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提高救援工作的实效;三可消除一些国家,特别是弱小国家对利用国际救援的顾虑,使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发挥最大功效。毕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中,一些大国或集团利用救灾实现战略渗透与控制的事例屡见不鲜。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