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中国以民为本越国界 急海地所最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中国以民为本越国界 急海地所最需
2010年01月18日 1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8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说,海地地震是继汶川地震之后,人类所遭受又一次重大自然灾难。中国第一时间向海地派出救援队,第一批救援款物也已赶赴海地。因为有过切肤之痛,“后汶川”时代的中国在地震救灾应急方面展示出效率经验,都未落后于人。汶川伤痛令中国明白,现在海地最需要什么,“以民为本”理念已超越国界。

  文章摘编如下:

  发生在海地的强烈地震,让所有中国人马上想到了汶川;那遍地废墟、满目疮痍的惨痛场景,让中国人的记忆再次回到了2008年5月12日。海地地震,也是继汶川地震之后,人类所遭受的又一次重大自然灾难。中国在第一时间向海地派出了救援队,第一批救援款物也已赶赴万里之外的海地太子港。

  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举措表达了坚定的支持,除却人道主义和国际责任,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因为我们曾经同样地痛过”。也是因为有过切肤之痛,此次在救援海地的行动中,无论是整体反应速度、动员机制还是部门协调、现场指挥施救,“后汶川”时代的中国在地震救灾应急方面展示出来的效率与经验,都未落后于人。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斯塔布说,“中国在国际救援行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汶川的伤痛令中国明白,现在海地最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公安部、地震局、卫生部、商务部、国防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民航局、红十字会,火速行动,各司其职,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中国还是目前唯一开设医疗救助点的国际救援队。灾区最急需的DNA研究辨识专家中,有3名来自中国,他们日以继夜地辨识无法确认身份的死难者,让每一位死者也拥有尊严。

  汶川救灾所高扬的“生命至上”的旗帜,再次飘扬在这个与中国远隔万里的加勒比海国度。不止因为这里有8名被埋的中国同胞,有数百名维和警察和华人华侨,数以百万计的海地灾民,都是这面旗帜下平等的一员。“以民为本”的理念在这一刻超越国界。

  目前在海地,已经集结了40多个国家的救援队,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已经过去,有些救援队选择了放弃。但汶川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永远充满了奇迹,在汶川的废墟下曾有过很多坚强和感人的例子。“不抛弃,不放弃”,“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有百分之百的付出”,这些振聋发瞶的声音至今犹言在耳。中国救援队在与死神赛跑的过程,表现出的专业、毅力、韧性,令不少海地民众深受感动。“汶川精神”在异域升华。

  已经有不少西方观察家开始将海地与汶川进行比较后指出,除了直接救援工作层面之外,中国还有在汶川地震后的做法,都值得海地借鉴,甚至反思。虽然中国与海地的综合国力有较大差距。

  目前的太子港,已经发生多起劫掠事件,哄抢物资,手持武器的劫匪甚至公然横行,与总统府一同震毁的还有这个国家的法制与秩序。长期以来,海地经济贫弱,物资匮乏,民生凋敝,武装派别林立。地震加剧了这一切的消极影响,使这个国家陷入崩溃边缘,缺乏起码的生活物资,6成的建筑物属于豆腐渣,只有1家阿根廷人开的医院尚可使用,民众丧失了基本的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任感。

  而在“5.12”之后的中国大地,伴随悲痛的是镇定有序、举国同心,中国高层的亲临指挥,解放军的奋不顾身,志愿者的自发救助,全国源源不断的捐助物资,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国家所拥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今,从废墟上崛起的新汶川已初具轮廓。

  中国人没有忘记,海地现在仍在悲伤中哭泣。中国已经表示将继续倾力加大对海地的援助,在汶川救援和重建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未来会更多地应用在海地。(毕 茗)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