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7日电 香港《大公报》7日刊文《美国“钉子户”的符号意义》说,美国西雅图“钉子户”伊迪丝•梅斯菲尔德老太的故事传入中国,老太这则故事很感人,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符号,也可以从中看出情感符号、商业符号以及法律符号的意义。
文章摘编如下:
在两个极少光顾的电视频道,因为一次偶然的光顾,竟然碰到了同一个故事。十二月九日,山东齐鲁台“每日新闻”报道,美国西雅图伊迪丝•梅斯菲尔德老太太,一九六六年搬进巴拉德西北四十六街一栋建于一九○○年的小木屋。二○○六年,开发商计划征用该片土地实施商业开发,却遭到老太太的明确拒绝。开发商多次提高补偿金额,直到一百万美元,而这栋小木屋连同土地也值不了十一万,但老太太仍不为所动。无奈,开发商只得修改图纸,三面围绕小木屋,建了一座凹字形的五层商业大楼。同样的故事,十二月十二日早上CCTV2“第一时间”又播了一遍。
这两家电视台选择播放这则旧闻,看似巧合又有点蹊跷。上个月末,成都市金牛区居民唐福珍在一起暴力拆迁中为保护自己的房产点燃汽油自焚身死,这则新闻当时占据了内地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
梅老太这则故事很感人,毕竟国情不同,因此,我才把它冠以“符号”二字。首先,这可以看作历史符号。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曾作过一次著名演讲,其中有这样的话:“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能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坎。”这次演讲,时值十八世纪中叶。此时的中国,正沐浴在“乾隆盛世”的“落日余晖”之中。大英的崛起与大清的沦落,也就是在这之后一百年里次第发生。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个新生的国家,从其宗主国那里继承了优秀的历史传统,可以想见,梅老太这样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一点也不奇怪。
其次,这可以看作情感符号。我们不应站在政府角度指责老太太缺乏“全局意识”;也不应站在开发商角度指责老太太傻到连钱都不认。老太太不看重钱,哪怕是一百万美元,她所希望的只是“在自己家里告别人世,就在她母亲当年离世的同一个房间、同一个沙发上。”小木屋是她生命的港湾,是她灵魂的归宿,它不仅是一种财产符号,更是一种情感符号。基于自然的、纯真的人性,是神圣的、崇高的,既不能接受权力的凌辱,也不能接受金钱的收买。开发商无可奈何,老太太就是不肯搬。后来的事情出人意外,老太太与开发商马丁成了“忘年交”。去年六月老太太辞世前,将小木屋遗赠给了马丁。也许是感于小木屋所蕴涵的人生意义,它的新主人皮诺决定将其命名为“信念广场”。
再次,也可以看作商业符号。开发商通过征用开发土地获得利润,老太太通过保留旧居获得宁静,二者本来“井水不犯河水”,没有矛盾与冲突。开发商若想取得小木屋及相关土地以获取“级差地租”,只能通过提供合理补偿,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二者之间平等协商,在意愿一致基础上完成利益交换。离开钱肯定是不行的,钱又的确不是万能的。协商成功,开发商即可获得预期增值;协商不成,纵然把补偿金提到一百万美元也是枉然。如果开发商无视房主的意志,通过收买政府官员以获得公权力支持,通过收买黑社会以获得暴力协助,先是断水、断电、断气,然后动用挖掘机、推土机,将小木屋夷为平地,这在美国根本行不通。
最后,也可以看作法律符号。老太太的小木屋,在物质上,只是一栋又破又旧的小房子,在法律上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公民堡垒。公民的财产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公民权利的物质基石。美国也有政府征用的法律,但必须限制在“公共使用”的严格程序之下。正因如此,面对这栋不起眼的小木屋,西雅图市政当局既不敢出动警力强制拆迁,也不会允许开发商的挖掘机肆意捣毁公民的居所。
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座谈时,将“依法治国”概括为“法大于天,法治天下。”并进一步强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近日,中国有关部门已着手修订拆迁条例,试图从法律上对拆迁行为做出规范与制约。从悲剧中汲取教训,目的在于避免悲剧的重演。步履虽然坎坷,中国毕竟在进步。(安立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