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8日电 香港《文汇报》8日刊文《被捧为气候领袖 中国万难承受》说,在国际气候谈判处于胶着之际,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变成温情脉脉地夸奖。当中或有对中国真心诚意的期待,也不排除别有用心的“捧杀”。中国气候专家坚定认为,必须清晰定义发展阶段和历史责任,而不能盲目充当“国际领袖”。
文章摘编如下:
在国际气候谈判处于胶着之际,一直视中国为“头号排放国”的西方国家,一改以往的“环境威胁论”论调,对华态度变成温情脉脉地夸奖。当中或有对中国真心诚意的期待,也不排除别有用心的“捧杀”。
无论是渲染“环境威胁论”,还是力推“气候领袖”,发达国家都是希望中国承担更大的减排负担,以期在这场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重新洗牌中,赢得最大利益。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欧美国家甚至希望中国能做出到2020年达到峰值的量化承诺。对此,中国气候专家坚定认为,必须清晰地定义发展阶段和历史责任,而不能盲目充当“国际领袖”。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曾对媒体透露,一次谈判中,有一位发达国家代表走到他面前,怅然若失地说:“30年前,中国曾是自行车王国。我很怀念那个时代。”话音刚落,于庆泰就激烈回应:“30年前,中国人买不起轿车,房子很小,没有冰箱、空调、洗衣机。凭什么要求我们回到那个时代!”
身为联合国气候公约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对此形象比喻,“这就好比发达国家已经开着高油耗的SUV跑了100多年,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刚买车,他们就要求中印刹车”。
邹骥说,国际上现在在讨论气候变化的时候有一种倾向,就是片面地强调排放总量,片面地强调目标,忘记了一些道义上的考虑。
第一,在历史责任上,今天的全球气候变暖,发达国家要负主要责任,是欧美历史上的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发展中国家是后起的,之前甚少排放,气候框架公约也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记者了解到,据专业机构测算,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了全部排放量的75%至80%。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且使用能源的40%用于制造出口西方的产品。
第二,中国这些国家的首要任务还都是发展经济,还要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基础设施还需要大量投入。
第三,发展中国家从能力建设、技术、资金、管理上都还很薄弱,要实现减排的目标,有赖于发达国家对此的支持。
邹骥称,自己常在国际谈判中说,“现在是穷人的代表和富人的代表在谈判”。因为中国还有7亿人口在农村,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与西方的奢侈性排放相反,中国的排放更多的是基本需求的排放。因而,中国尽管已取得很大进步,但距离想做的事,想达成的目标还有很多的差距,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低估自己要应对的挑战。(王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