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第4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县举行。台湾导演戴立忍以《不能没有你》一片获最佳导演。 中新社发 黄少华 摄
中新网12月4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4日刊出社论《最佳导演飙泪 台湾电影还是陷谷底》说,今年金马奖最佳导演戴立忍执导的《不能没有你》,抱回多项大奖,却只看到他在会场中,男儿泪几度飙到讲不出话来,更印证台湾影业环境糟到了什么地步。
文章摘编如下:
看电影看得很心酸,大概是台湾电影观众特有的经验。为什么心酸?电影本身催泪是其一,更重要的,从电影里看到台湾电影产业的起落浮沉,真的很难不让人泪难自抑。今年金马奖最佳导演戴立忍执导的《不能没有你》,抱回多项大奖,却只看到他在会场中,男儿泪几度飙到讲不出话来,更印证台湾影业环境糟到了什么地步。
台湾电影环境低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很多内外在因素的冲击,让台湾电影人脚陷泥沼,苦不堪言。就拿《不能没有你》这部全年讨论最多的最佳剧情片来说,全部制作经费仅六百万(新台币,下同),可谓最小成本的院线片,戴立忍得身兼导演、编剧甚至剪辑,一个人关在房里三个月,剪出这部动人心弦的电影,戴导的泪,直接不掩藏地抒发他在制作过程的委屈和压抑。
六百万,给一般商业片搭场景都不够。以热翻全球的哈利波特第六集为例,制作费高达二亿五千万美元,七八十亿制作一部电影的手笔,台湾想都不要想。即使不和欧美大片相提并论,同样是金马奖入围的《风声》,制作费号称四千万人民币,还有一说是不断追加到八千万人民币,折合台币二亿到四亿之谱。《南京,南京》也有七千万人民币,至于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片《建国大业》,算是非常俭省的,制作费也有三千万人民币,不过,这是因为大角色都一毛不收。
去年,同样是金马奖大赢家的《海角七号》,红遍台湾,让所有观众津津乐道长达一整年,这部片制作费算是相对高的,也不过台币四千五百万。海角的热卖,一度让大家兴起一股希望,认为台湾电影终于该到了谷底翻身的时候了,然而,当魏导靠着海角卖座执拍他多年梦想的《赛德克巴莱》时,他的困境改变不大,即使得到“政府”的辅导金补助,都还是没办法挹注他不断向上攀升的制作经费。
寂寞难道一定得是台湾电影人的宿命吗?想当年,台湾电影引领亚洲风潮,曾几何时,台湾影业优势竟一步一步被香港超越,如今连大陆电影从环境到质量都显著地赶上台湾,以《疯狂赛车》为例,同样是一部社会批判性极强的电影,却让人笑到飙泪,电影元素充分而饱满,娱乐效果奇佳。电影环境低迷,连带的台湾甚至很久不再有真正的大明星了,金马红毯走下来,不是港星就是陆星。
《不能没有你》,风光抱回多项大奖,这部以真人真事的社会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批判官僚心态造成民怨无处可诉,绝大多数公务员却没兴趣看,得奖之后,“内政部”决定出钱让所属抽签观赏,从电影了解民众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却引来基层公务员不满,认为既剥夺他们的下班时间,看完还得写心得报告,简直是强迫中奖。连公务员都不肯看一部和他们相关的电影,可想而知,台湾电影要卖座有多难。
改善制作环境、推动电影产业近年来都是“新闻局”重点政策,却始终不得法。毕竟“政府”预算有限,不可能将资源无限制投入在单一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风险其实满大,投资错误的结果就是血本无归,“政府”丢大钱还要有图利他人的风险,多半都得先从大小影展抱一些成绩,才能得到相对奖助,直言之,锦上添花有,雪中送炭难。台湾观众早已习惯好莱坞的电影口味,凡院线片若非大演员、大场景、大制作,要受到青睐委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目前风涌的小成本制作,既难以在院线卖座,不如走电视电影的路线,先打通电视版权创造口碑,找回失落的观众群,否则拍一部赔一部,没有哪个电影人吃得消。
台湾电影过去总能红遍全亚洲,如今却有走不出台湾的危机,电影不能只是导演个人的艺术理想呓语,商业电影不是小众的艺术电影甚或实验电影,导演的梦境转幻成电影时,就必须成为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作品产出后还要有适当的商业机制营销,才能有效促进电影产业良性循环,层层环节只靠“政府”,或只靠电影人都是不够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