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7日刊发 曾昭鹏的评论文章《没有共识的共识》,该文指出,在这个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零和的思维对谁都没有好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考虑自身的利益本来就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厢情愿希望对方带头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不切实际。除了提出要求之外,我想双方都要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处境。有时没有共识的共识,未必不是理想的结果。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记者协会大楼一个不算很大的空间,前天下午聚集了许多境内外的媒体记者,还有一些驻北京的外交官,大家都是来听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说明中国对下个月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立场。超过百人的出席率,加上现场摆放的椅子和摄像机,让活动空间显得十分拥挤,凸显了这个课题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崛起后的中国,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瞩目,加上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以及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气候变化这个与其密切相关的全球问题上所发出的声音也自然备受重视。
在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哥本哈根会议几乎肯定将再次演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僵持不下的剧本。而各说各话,有时甚至针锋相对的情境似乎在前天的交流会上预演了一遍。代表发达国家的主要是来自西方的媒体,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则是中国。
面对大阵仗的媒体包围,于庆泰从容地举出各种数据,陈述了中国至今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对于减排责任分配的一贯立场。他以“毫不逊色”形容中国这几年来对比其它国家,在减排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维护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上付出的努力。
于庆泰不断重复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等基本主张,但这些论述显然无法引起西方媒体的兴趣,它们更好奇的是中国的减排目标,以及中国为何没有采取更大胆的减排措施,其质疑和批判态度尽管含蓄,但也非常清楚。
这些媒体的提问背后隐含的信息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准备做什么?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明显不能说服它们,有关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应负担的责任比例,不应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由此衍生的矛盾可从一次典型的观点交锋看出:有个欧洲媒体说,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许多承诺,而中国的承诺则非常模糊。于庆泰在回应时则指出,欧盟确实作出了许多承诺,但如果把其行动同承诺比较一下,还有相当的差距。此外,于庆泰也提出了“发达国家在谈判过程中没有显示出足够的诚意”、“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等观点。
其实我们很清楚,气候变化是一个严肃且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尤其当气候变化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环保问题或一般经济发展的问题,它对不同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这个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零和的思维对谁都没有好处。以中国为例,发达国家减排指标的高标准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在这个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越来越重要的时刻,这么做不仅将拖累世界经济发展,也可能造成其社会和政治不稳定。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考虑自身的利益本来就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厢情愿希望对方带头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不切实际。除了提出要求之外,我想双方都要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处境。有时没有共识的共识,未必不是理想的结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