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6日电 《澳门日报》今日刊发社论文章《文化交流有利两岸关系发展》,该文指出,两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活动,让两岸人民更多地领略中华文化瑰宝的无比魅力,不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也有利于融洽两岸人民的感情,增进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文章摘录如下: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和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合作举办的“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将在台湾举行。此外,为推动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保护•传承•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也将在台湾大学拉开帷幕。这是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有助两岸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在目前各项交流日益热络的大潮中,文化交流有着先天的有利条件,也更加引人注目。
“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对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梳理,汇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共二百三十余件珍贵展品。“根与魂”,道出了两岸同种同文、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浸润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此次展览与论坛活动,是正在台湾举办的“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两岸恢复往来二十多年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意义最为不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盛会。11月7日晚上,台北中山堂的“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揭开了系列活动的帷幕。晚会现场,古琴演奏《流水》、贵州侗族大歌《蝉之歌》、蒙古族长调民歌《褐色的鹰》、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彝族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藏族的玉树卓舞、苏州的昆曲、泉州悬丝木偶戏等来自大陆的十二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齐聚一堂,轮番登台献艺,高潮迭起。这些精彩的、难得一见的节目,精选自大陆四批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经典项目,不仅有丰富的艺术性,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让台湾民众领略了中华文化瑰宝的无比魅力。
与台湾一衣带水、距离最近的福建,近来也频频开展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活动。10月29日,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开幕。泉州南音、德化瓷器、厦门漆线雕、永春纸织画、漳浦剪纸、福州软木画等17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项目集体亮相,2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现场表演,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海峡两岸共同庆祝。流传两岸的妈祖信俗被列入非遗,为密切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有利于两岸携手更好推动妈祖慈悲为怀、大爱精神的传播,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和两岸关系发展。
两岸本一家,亲密不可分。两岸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两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活动,让两岸人民更多地领略中华文化瑰宝的无比魅力,不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也有利于融洽两岸人民的感情,增进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