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0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说,如果两岸未来能够建立一套新的战略价值观,这套价值观可以为两岸共同使用,这样两岸谈判才会顺利。台湾现在的市民社会,需要主动和大陆进行价值观的融合,否则台湾市民难在两岸关系中扮演角色。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日前发表专文,谈及两岸签订和平协议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尽管其提出非常好的愿景,但问题在于台湾现在的处境似乎并不是很妙。马英九在两岸缓和的前提下,如何在未来2012年后为政治谈判做好充足的准备,关键在于台湾是否准备好了。2008年后,台湾的“独派”则是完全转向日本和美国的怀抱中,联合“藏独”与“疆独”准备和国民党做长期的抗衡,当然其中一小部分的民进党人开始和大陆合作。台湾现在正处于改变的前夕,市民权力无限扩大,但没有任何的成效。
台湾出现的市民化社会其实并不是马英九所乐见的。2008年5月后,马英九希望见到的是蒋经国式的高效行政团队和高素质的台湾民众。但问题在于经过八年民进党“执政”后,民进党彻底打碎了台湾的官僚阶层,这也连带使得民进党“执政”八年没有取得任何的行政成绩。本来自蒋经国时代就一直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团队,在2000年后停止了运作。取而代之的是媒体乱像和“政府”里面的帮派团体式的政治运作。
台湾现阶段是政党、行政团队和市民三者互动的社会,特点在于政党为了选票取悦于市民,行政团队则在市民的毫无头绪的众多要求下选择无为而治,市民则是每人手中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最终市民的愿望无法依靠行政团队获得改善,市民只能够在媒体镜头前发飙。
台湾市民化社会首先区别于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重点在于社会公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自发组织起来与政府谈判,借助非政府组织达到更高的目标。市民化社会则是完全媚俗,政府放任市民的任何要求,而市民也基本上实现不了所设定的目标。此时,政府的官员把制定政策当作表演的机会。
其次,市民化社会最后会回归市民体认到任何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体制和行政单位来实现。比如八月台风之后,一向为所欲为的市民,开始听从行政方面的指令,在需要撤离的地方,开始撤离。
最后,在台湾市民化社会的前提下,民进党希望夺回“执政权”是建立在国民党“执政烂”的前提下,这基本已经不成立。因为马英九“执政”下,主要的政绩就是两岸逐渐和解,在未来台湾从美国获得新科技有限的前提下,台湾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转向大陆。
台湾著名评论员南方朔在13日的《中国时报》里就指出,在一个八卦的社会,正式的政治文化新闻必须和八卦新闻天天竞争版面和时段,遂使得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也变得每天必须在表演上推陈出新,搏版面、抢时段。这是政治及文化人物的明星化和表演化。愈会表演的愈有人气,政治文化的判断已脱离了实绩,而成为一种表演,一种华而不实。漂亮但却没有内容的“风格政治”遂取代了“政绩政治”。
台湾的市民社会出现一个怪圈,就是在大陆崛起的前提条件下,台湾最好的存在模式是与大陆在国际战略发展处于配合的角色。但这种思维模式并不能够帮马英九获得所需要的选票,马英九的连任采取的选票策略可能还是要做出适当区隔。另外,台湾内部决策的人员多为留美背景。
在两岸交流中,如果大陆能够增加直通高层的官员到台湾,培养在大陆学习过的台湾学生,应该是现阶段的首选。笔者一直认为,在大陆学习的台湾学生基本不用功、是被台湾淘汰的。但现实却是,其中有一些是在台湾不得志的人,这些人在台湾很有基础,大陆需要重视这些人。他们未来能够在台湾行政单位任职,未来可以和亲美派取得一定的平衡。
亲美亲日不是好选择
如果两岸未来能够建立一套新的战略价值观,这套价值观可以为两岸共同使用,这样两岸谈判才会顺利。共同的价值观需要双方在交流时都表现出这种趋势。
现在中国大陆的困境是战略发展未来的方向。台湾的机会就在于和大陆共同分享现在的“生存空间”。亲美、亲日不是台湾最好的选择。
台湾学者许倬云教授认为,现在台湾文化非常丰富,什么都有却什么都没权威,就像是“群龙无首”。台湾现在的市民社会,需要主动和大陆进行价值观的融合,否则台湾市民不会在两岸关系中有任何的角色。政客和商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靠山,那谁又为台湾民众利益考虑过呢?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吴非)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