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9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9日刊文《国共罕见一日三电推升两岸善意》说,中国国民党第18次全代会17日举行,中共中央及胡锦涛总书记罕见地在一天内连发三封贺电,国民党中央和连战、吴伯雄即刻复电致谢。一般舆论认为,中共表达“由衷期望”,国民党积极回应,既是两党善意、互信的一个表达,也是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一个信号,表明两党良性互动、两岸交流已达到一个历史新高度。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国民党第18次全代会10月17日在台北登场,中共中央及胡锦涛总书记罕见地在一天内连发三封贺电,祝贺国民党“十八全”和吴伯雄、连战担任国民党荣誉主席,国民党中央和吴、连两人即刻复电致谢,受到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一般舆论认为,中共表达“由衷期望”,国民党积极回应,既是国共两党善意、互信的一个表达,也是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一个信号,表明国共两党良性互动、两岸交流已达到一个历史新高度。
人们注意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两大政党,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漫长的交往史上,还不曾见过一日三封贺电,并三次顷刻复函的事情,即使在国共合作时期也未有如此频繁的“你来我往”热切互动。此次,在国民党新旧主席交接,开启“党政同步”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主动致贺,两岸善意互动,其热络、融洽和深意,尤为华人世界所乐见和称道。
乐见:兄弟友党“一个中国”
对照国共往来电函,可以发现,两党在维护民族福祉、推动振兴中华的大方向上,有着相近的认知。中共贺函表示“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理念,国民党谢函则回应“为两岸人民谋幸福,为炎黄子孙开太平”。一个中国共产党、一个中国国民党,都是“一个中国”下的政党,两党均以谦词称呼“贵我两党”,并中国人习惯尊称对方领导人“先生”,体现了兄弟友党的历史渊源。两党并称“国共”,延续至今。正可谓“渡尽劫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关系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恢复和升华,对两岸同胞及世界华人都是利好消息,也是中华民族的福音。
乐见:“连胡愿景”再入党纲
在国民党新老主席交棒时刻,大陆最重视的问题就是国共政治基础的延续问题。“连胡五项愿景”再度被列入国民党政策纲领。国民党新主席马英九在就职宣誓中新加入了“努力创造两岸互惠互利、平和双赢的局面”的表述,可以说正面回应了中共贺电关于共同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由衷期望”。
“连胡愿景”再列国民党政纲,意味着国民党在台湾“在野”的“连战时代”的两岸和平发展路线将传承到在台湾“执政”的“马英九时代”的国民党,是国民党对续推两岸关系发展的再次承诺和保证,这对两岸关系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助于两党推动下一步交流对话的各项事务。
乐见:连、吴荣誉主席继续使命
马英九宣布,新聘卸任党主席吴伯雄为国民党第二位荣誉主席,负责两岸事务。而连战续聘荣誉主席,负责海外和涉外事务。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大陆乐于见到的。
国民党连、吴两位前主席是为两岸关系畅顺立下大功的奠基人,深得大陆信任。胡锦涛的贺电已充分表达。在两岸完全互信尚未建立,两岸执政高层无法直接互动的特殊情况下,国共关系格外重要。
马英九兼任主席之后,国共党魁的“胡马会”短期内难以实现。马英九借重吴伯雄,由吴作为“特使”参加国共论坛,直接与中共沟通,从而扫除了外界的担心。而连战去年代表台湾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袖会,与大陆也有很好互动。连、吴继续为国共平台效力,有利于妥善处理好两岸关系以及两岸涉及国际的事务。
乐见:国民党扮演更积极角色
国共两党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马英九正式接任国民党主席后,步入当局“党政同步,全面执政”的时代。将来国共两党的沟通方式可能会有新的变化,中共方面三封贺电寄予“由衷期待”,既是诚意再现,也是善意提示。大陆方面希望马英九继续发展国共关系,继续利用国共平台,扩大共识,增强互信,为两岸关系真正迈进和平发展时期做出切实努力。
马英九在就任演说中强调,国共平台的交流与对话机制,值得珍惜。“国民党未来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这表明国民党推动两党交流的方向不会变,国共两党将续扮两岸关系推手,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们发现,随着连、吴两位荣誉主席就位,包括“副总统”和正副“阁揆”在内,在马英九身边的党政“五大要员”都和大陆领导人有过密切接触,是一个新的“沟通团队”和“智库团队”,这对建立两岸互信,也是潜在的利好因素。
此次中共罕见“一日三贺电”,实际上也是在对台湾“执政”者允许达赖登台的“不高兴”之后,主导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一次推动和鼓励,是基于目前两岸关系新形势、运作方式新格局、国共合作新期待的一次真诚表达,释放出多种政治蕴意和政策讯息。其中关键词应是共识、欣慰、期许、支持。
国共两党的善意合作和真实推动已为两岸关系带来了历史性突破。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经济为先,循序全面发展,互信为重,逐步破解难题,是两岸同胞及全球华人对国共两党的高度期待。(吴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