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曾荫权“新”施政报告回应各界期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文汇报:曾荫权“新”施政报告回应各界期望
2009年10月15日 1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十月十四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立法会发表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年施政报告。 中新社发 谭达明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0月15日电 香港《文汇报》15日发表社评说,香港特首曾荫权14日发表施政报告。过去报告用过“新”字,但今次报告的“新”与过去不同,“新”在以新思维和新政策巩固四大支柱、推动六大产业;打破“官商勾结”的阴暗迷思,堂堂正正促进官商民合作发展经济;“新”在跨越本届特首的任期,回应了中央的期望和社会各界对香港经济转型的要求。

  文章摘录如下:

  特首曾荫权昨天发表题为“群策创新天”的施政报告。曾荫权过去的施政报告用过“香港新方向”及“迎接新挑战”等,均有一个“新”字,但今次施政报告的“新”与过去不同,“新”在以新思维和新政策,巩固四大支柱、推动六大产业;“新”在打破“官商勾结”的阴暗迷思,堂堂正正促进官商民合作发展经济;“新”在跨越本届特首的任期,为香港未来做出承担。

  而这些“新”,离不开中央关于香港经济谋划长远的殷切冀盼和推出的一系列挺港措施,也与社会各界对香港经济转型的企望密切呼应。因此,这是一份务实、全面、富开拓性的施政报告,体现特区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应变和体察民情,回归治本之道。社会各界应该支持该份施政报告,群策群力开创香港的明天。

  本港金融业一枝独秀的产业结构,在金融海啸冲击下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曾荫权坦承,他提出六项优势产业,得到广泛认同,正是由于金融海啸引发社会反思,明白到经济不能单靠金融业,而是要走向多元化。

  当局从过去一度认为金融业能养活700万港人,到今日强调本港“靠食老本”难以维持,需要有创新态度、政策及头脑,这种转变相当难得。与此相关,施政报告摒弃积极不干预和不资助某一行业的旧理念,改变现行土地政策限制,预留土地发展教育和医疗产业,提出一篮子方案,释放过千幢工业大厦的潜力,推动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

  在经济转型时,政府有责任检视原有的社会资源运用是否能跟上新的形势。香港经济从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已有30年历史,数以千计的闲置工业大厦,既象征香港经济空心化,也造成珍贵资源的巨大浪费。施政报告提出重建或改建过千幢旧工业大厦的一篮子方案,以便地尽其用,扭转香港经济空心化局面,创造更多就业职位,意义深远。

  过去,只要政府寻求与商界合作,“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大帽子就铺天盖地而来,令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时动辄得咎、畏首畏尾,成为香港经济转型举步维艰的症结之一。曾荫权打破“官商勾结”迷思,提出推动六大产业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要破除将官商合作视为“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的片面看法,强调官商民合作将提高优势产业的成功机会。当然,避免“官商勾结”,有关政策一定要高度透明,令公众可以监督。

  曾荫权提出的基建计划工程及一些重要政策,虽大都按计划落实,但六大产业的落实和发展,远远超越了他的这一任期。施政报告对跨越本届特首任期的六大产业做出承担,是为香港谋划长远、化危为机做出承担,回应了中央的期望和社会各界对香港经济转型的要求。

  施政报告在富开拓性的同时,对本港楼市采取了审慎的呵护态度。政府不能摧残楼市,而须维护楼市稳定,这是香港付出惨痛代价得来的教训。曾荫权对此保持清醒态度,有利于保持香港经济的稳定。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