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胡锦涛见台少数民族代表团再出大手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胡锦涛见台少数民族代表团再出大手笔
2009年08月20日 0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月19日,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 中新社发 赵振清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8月2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昨日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澳门《新华澳报》20日刊出署名富权的文章说,中共中央台办邀请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访问大陆,胡锦涛高规格会见代表团,可说是北京对台工作的又一“大手笔”。

  文章摘编如下: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昨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高金素梅率领的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全体成员。胡锦涛在讲话中,给予了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极高的评价,指出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长期以来,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为抵御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台湾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两岸同胞和衷共济、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代表团一行对胡锦涛的高规格会见和高度赞誉的讲话,感到十分温暖。高金素梅事后就对记者表示,“很温暖,一下飞机,总书记就给我们这么大的温暖的拥抱,王毅主任宣布将二千万人民币直接捐助给我们的族人,在第一时间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关怀,真的很温暖。我们要把这温暖带回去给我们的族人。”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邀请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访问大陆,胡锦涛高规格会见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可说是北京对台工作的又一“大手笔”。这显示,自二零零五年四月的“胡连会”搭建起“国共平台”后,在“国共平台”基础上延伸开来的两岸和平发展的方式,更为深入,更为广泛,更为多姿多彩,其中一个分支就是两岸少数民族合作与交流。

  如果在此基础上,由“国共论坛”延伸出一个“两岸少数民族论坛”,探讨两岸少数民族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民族领域的特殊作用,探讨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渊源和关系,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社会地位及改善其生活质量,相信就能如胡锦涛所说的那样,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实际上,正如中台办主任王毅昨日所言,台湾少数民族是岛内具有代表性的基层群体之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既包括世居台湾本岛及周边小岛的十几个少数民族族群,也包括在近代以来从大陆陆续迁居台湾的壮族、满族、蒙古族等其它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台湾的少数民族在台湾地区被称为“原住民”,但大陆方面则仍按过往习惯称之为“高山族”。不过,今次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访问大陆,无论是代表团的称谓,还是胡锦涛、王毅在会见代表团成员时的讲话,所使用的都是“台湾少数民族”一词。这显示,祖国大陆的有关部门,正在思考对“高山族”称谓予以“正名”的问题。

  实际上,祖国大陆长期以来的习惯说法,是中华民族包含了五十六个民族,其中包括在台湾地区的“高山族”。对此,笔者早在一九九七年一月,就提出了不同看法,并指出:一、说台湾少数民族只有一个“高山族”,并不符合台湾地区的现有少数民族现状。因为按台湾地区的说法,“原住民”有泰雅、布农、阿美、卑南、排湾等九个族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语言、神祉都不一样。因此,在日月潭附近的南投县鱼池乡,就有人投资兴建了一个名为“九族文化村”的主题旅游园景(按:到如今,“原住民委员会”已认定了十四个族群)。

  二、“高山族”的称谓,带有侮辱和歧视性质,是日本侵略者强加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头上的,就如当年日本侵略者将中国人称为“支那人”一样。实际上,原住民族在历史上曾是台湾岛的主人,但在三四百年前闽南及粤东汉族民众大批东渡台湾之后,原在平地生活的各族群原住民族被汉族迫赶上山,并被汉族笼统地称之为“生番”。俟后,据台的日本人更将之贬称为“高山番”或“高砂族”,深受歧视和排挤。台湾光复后,一度改以“山地同胞”亦即“山胞”称之,但仍带有歧视色彩。

  故此,少数民族一直为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在他们的推动下,台当局因而在“国代”、“立委”选举中,都特别设置了专门的界别名额。在此基础上,在“立法院”通过有关法律之后,“行政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也于一九九六年成立。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