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7日电 香港《亚洲周刊》今年第32期刊出文章《卓琳魂归大海重逢邓小平》。该文说,被誉为邓小平半个世纪“拐杖”的卓琳,将与分别十二年的邓小平在碧波万顷的大海重聚。7月29日卓琳驾鹤西行。按照她的遗愿,捐出遗体和角膜,骨灰撒向大海。1997年3月2日,邓小平骨灰融入大海,如今卓琳的骨灰将拌着缤纷的花瓣,与丈夫在茫茫波涛中重逢。
文章摘录如下:
被誉为邓小平半个世纪“拐杖”的卓琳,将与分别十二年的邓小平在碧波万顷的大海重聚。七月二十九日卓琳驾鹤西行。按照她的遗愿,捐出遗体和角膜,骨灰撒向大海。九七年三月二日,邓小平骨灰融入大海,如今卓琳的骨灰将拌着缤纷的花瓣,与丈夫邓小平在茫茫波涛中重逢。
卓琳说过想活到邓小平一样的年岁,神奇的是,邓小平比卓琳大十二岁,去世时九十三岁,十二年后,小他十二岁的卓琳追随丈夫安详而去,也是九十三岁。这或许是上苍冥冥中的安排。
邓小平和卓琳都属龙。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邓家院内,两株油松苍劲依旧,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高矮错落,拙朴苍劲,人们称之为“双龙树”。它们隔着小径树枝伸展到空中,枝相连,叶相抚,依偎相伴,难分彼此。
据卓琳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在院子里信步,总爱倚靠双龙树干旁,默默地仰头看看树叶,看看天空,静静地想着什么。如今,邓家一间二十平方米的老北京厅堂,卓琳的遗像安置中间,四周摆放鲜花。这幅遗像照,是她在一次美国演讲时被抓拍的,家人都算满意,卓琳一生很少有自己单个的照片,现存的照片中不是和家人合影,就是与友人合影。
邓家院子,灰墙灰瓦,灰色大门,院内绿荫满庭,花草郁郁葱葱,古朴而宁静。平日门口并无警卫,大门紧闭。卓琳素来深居简出,十多年来几乎就在家养老。今年春节后,卓琳病重入院治疗。卓琳去世后的这些天,吊唁不对外开放,只供邓家亲友等部分人员前来悼念。
不时有一批批身穿黑衣的亲友下车,手臂挽着黑纱的工作人员与值守警卫询问吊唁者姓名、身份,接过来人送上的花圈、花篮,吊唁者静静地步入院子后。在院子和胡同外,也时见老街坊驻足,表达哀思悼念之情:希望老邻居一路走好。
紧贴邓家院子是普通民居,以往,这些民房主人修葺屋顶时,还能瞥见邓小平和卓琳在院子散步。一位街坊说,过去几年偶尔看到卓琳出门迎送客人,乘车出入时也会隔着车窗跟街坊打招呼。可最近两年难得见她一面,或许病了,近几个月院门口还来过几次救护车。
米粮库胡同地处景山后街北地安门内大街路西,明朝属“内宫监”,后称米粮库胡同,历史上留下许多名人足迹,近代知名学者胡适就居住在胡同四十号。
邓家一九七七年迁居在此,据卓琳身边工作人员透露,院子里邓小平办公室,按卓琳的要求依然原样保留着,书柜里摆放着邓生前喜爱的书籍,墙上挂着画家吴作人赠予的字幅“寿比南山”,写字桌上还摆着孙辈们送给他的礼物,台历定格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
每年邓小平逝世忌日,卓琳和儿女们都会在院子里,沿着邓小平散步的足迹扬撒花瓣,边撒边轻声呼唤“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花雨洒落,情思绵长,这是一家人对邓的祭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主任、研究员刘金田自一九九三年起,常常与邓家人打交道。在邓小平逝世后,刘金田和同事就多次上门整理邓的书卷和相片。
刘金田最近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说:“卓琳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五十八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邓家十年磨难,三落三起,在邓小平风雨飘摇的一生中,卓琳一直紧随其后,艰险时无怨无悔,显赫时低调行事。”
邓小平生前没能实现的两大心愿,卓琳都替他圆梦了:一是活到九七年,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二是活到二零零零年,看到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九七香港回归,卓琳代表邓小平去了香港,特别激动,在香港回归前的那一夜,卓琳彻夜未眠,终于了却了邓小平的一大心愿。卓琳当时说,“我能代表小平完成这个遗愿,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上世纪末,中国人民已经过上小康日子,卓琳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发展,日子越过越好,中国发展的步子很快,她心里高兴,替代邓小平了却了第二个心愿。
刘金田眼中的卓琳,一生最大成就是邓小平政治上坚定的支持者,是邓小平生活上最有力的支持者。在邓小平最艰难的日子里,她执手相随。邓小平在家常常工作很长时间,卓琳知道邓最疼爱孩子们,她看见邓长时间在工作,为了让邓休息,就让在家的孙辈们找爷爷玩耍,在爷爷面前坐一坐,说话聊天,转移邓的注意力。
刘金田说:“邓小平在世时,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每天晚上吃几粒安眠药,都由卓琳安排的。”他认为,卓琳的成就是“切切实实照顾好这一大家子”,“全家人其乐融融”。这一大家子包括邓小平的继母、邓小平的两个妹妹以及她们的孩子、自己的五个孩子,还有卓琳两个姐姐的孩子。
刘金田说,卓琳低调是对邓小平政治上的支持,邓小平原任职西南局,一九五二年到了中央工作后,要求卓琳说话办事要谨慎,不要到外面工作。几十年过去了,卓琳始终恪守这一条,甘愿退居幕后,一直给邓小平当秘书,默默无闻,每天收发文件,整理归档,从不在外出头露面,低调行事。
一九七八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很多单位要请卓琳出来工作,挂一些职务,卓琳一一婉言谢绝,坚决不挂,依然在家,为邓当秘书。在邓小平离世后十二年,卓琳深居简出,凡参加的活动,都与邓小平有关。她退休后,仍有一些机构请她兼一些名誉职务,她仍什么也不兼,到了退休年龄,就彻底全退。
京剧和评书是她一生的爱好。她曾请人帮忙找了很多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评书的录音带,每天早餐后听一段评书,十点会让护士陪同在院里散步,下午接待一些老朋友,再继续听听戏曲,晚上与回家的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
近年来,卓琳一再设法为家乡做点事。她多次为云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卓琳的最后一次公开报道,是在二零零八年汶川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证实,五月十三、十四日卓琳家人连续两天捐款后,十五日,卓琳又拿出自己积蓄多年的所有工资,计十万元人民币,全部捐出。
邓小平一生波澜壮阔,卓琳的经历同样耐人寻味。卓琳出身名门,是家中第七个孩子。父亲浦钟杰是实业家,经营知名的宣威火腿,曾是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北伐军少将。读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有“秘书”两字。
邓小平刚开始追求卓琳时,卓琳曾说过“这个矮子大我十二岁,还不会讲官话,打死我都不愿意跟他”,在跟邓小平有了一番交往后,卓琳说,“就是砍头我也要跟邓小平”。
七十年代“文革”期间邓小平被打倒而失去自由时,卓琳说,“不管怎么样我都相信他没错”。家庭的温暖,无疑有助于邓小平从容应对接踵而至的风波,在风风雨雨与境遇沉浮中,不变的是与他相伴永远的妻子儿女。卓琳与邓小平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妻,却默契应对来自外界变幻的一切风云,现在他们又在海浪中“重逢”。(江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