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香港融入国家时不我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香港融入国家时不我待
2009年07月30日 16: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30日电 《香港商报》30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倘若香港不能融入国家主体经济、不能成为珠三角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既有的国际大都会地位都将下降,遑论进一步强化。当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香港必须倾向于加快融入国家、珠三角。这是应对当前困难的必须,也有利于中长期加强香港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从而增强国际性。

  文章摘录如下: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简称《纲要》)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简称《方案》)付诸实施,标志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标志着深圳在珠三角经济区建设中扮演新的更高层次的表率作用,也意味着香港与深圳经济、广东省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迈向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港深融合是唯一选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香港制造业大规模迁往广东省珠三角以来,香港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也不可阻挡。2003年CEPA签署并实施,嗣后,每年增加新的内容,使香港不仅与珠三角,而且与整个国家主体经济走向一体化。

  固然,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特殊条件,香港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继续领先于她与整个国家主体经济一体化。如今,在CEPA继续不断深化的同时,开始实施《纲要》和《方案》,既推动香港与国家主体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入,也推动香港与珠三角、尤其深圳经济一体化继续领先。

  目前,香港与国家主体经济一体化已实现“商品贸易自由化”;参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经验,正在进行的是,建设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全面自由化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一阶段,需要香港与国家主体的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趋向于协同或统一。鉴于国家太大、各省市自治区发展很不平衡,由广东省珠三角、尤其深圳与香港率先建立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全面自由化的大市场,是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

  7月20日,报章曾刊登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的专访。唐英年称,香港的出路在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框架下的融合发展观;朝着粤港融合的目标前进,香港的市场规模可以由现在的700万人口扩展至一亿人口,香港人可以选择一个更便宜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在“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互补下,珠三角可以成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他描绘了一幅粤港融合的远景:10年后,香港人可以住在东莞而去沙田上班,可以家住深圳龙华而在尖沙咀工作。

  本港有论者提出来一个问题:“若香港在融入珠三角的过程中,自我放弃‘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最终只能‘变身’成为一个与中国内地城市没有区别的都会而已,届时香港的价值在哪里?”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公允而论,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位论者仅仅提供可能是消极的答案,从而,对于香港与广东省珠三角、尤其深圳经济一体化的继续深入,表示疑虑甚至否定。

  该论者希望进一步强化香港的国际功能,应予肯定。但问题在于,在21世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倘若香港不能融入国家主体经济、不能成为珠三角经济区的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换言之,倘若不能以整个国家、尤其珠三角的经济为依托,那么,香港既有的国际大都会地位都将下降,遑论进一步强化。惟有融入国家、珠三角,与深圳共建21世纪国际大都会,香港在21世纪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不融入国家将受害

  融入国家、珠三角,会不会削弱香港的“国际性”?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香港保持国际大都会特色又融入国家,在中长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短期可能产生“张力”。当前,面对“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性严重经济衰退,香港必须倾向于加快融入国家、珠三角,加快与深圳共建国际大都会的步伐。这是应对当前困难的必须,也有利于中长期进一步加强香港与世界经济、主要是发达国家经济的联系。

  一方面,必须承认香港与国家主体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入要求香港社会在观念和心理上做出艰难而痛苦的抉择。另一方面,必须指出,倘若香港社会不能及时做出必须的抉择,那么,香港融入国家、珠三角,与深圳共建国际大都会的进程就会遭受挫折。果如此,则不仅对国家不利,同样,香港亦将深受其害。( 周八骏)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