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日美密约"携核入境"是日不能说的秘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国时报:日美密约"携核入境"是日不能说的秘密
2009年07月28日 13: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8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8日刊出文章说,六月初,日本广岛县核爆受害者团体协会向首相麻生太郎送交请愿书,要求立即公开日美密约相关文件。他们不满“日本历任政府一直在欺骗国民”。日本一贯主张“没有密约”,因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核爆受害国。日美若存在同意“携核入境”密约,不仅违反非核原则,也不被多数国民所接受。“携核入境”的密约是日本不能说的秘密。

  文章摘编如下:

  六月初,广岛县核爆受害者团体协会向首相麻生太郎送交请愿书,要求立即公开和日美密约相关的文件。对于官房长官河村建夫否认有日美密约存在一事,他们不满地说,“日本历任政府一直在欺骗国民”,作为核爆受害国的首相,应该向世人明确地宣示“绝对禁止核武器入境”的立场。

  点燃密约引线的是来自媒体的独家报道。共同通信社在五月底披露,四名前外务省事务次官透露,1960年修订《日美安保条约》时,日美两国曾有过密约,默许搭载核武器的美军舰船和飞机进入日本。这项密约由事务次官等外务省核心官僚管理并交接,曾依照官僚系统的判断,告知过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等曾任首相和外相的政要。

  日本一贯主张“没有密约”,因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的核爆受害国,长期坚守“非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研发、不携入”核武。日美双方若存在同意“携核入境”的密约,不仅违反非核原则,也不被多数国民所接受。毕竟广岛、长崎两地原爆的惨痛教训,至今仍记忆深刻,密约一事既把人民蒙在鼓里,也将揭开原爆的伤痕。

  根据外务省退休官员的爆料,当年美方修订安保条约,关于“携核入境”的解释,仅限于地面部署的核武器;换言之,不能携带入境的只有地面核武,至于搭载核武的美国舰艇和飞机进入日本港口或机场,则不属需要日美事前协议的“携核入境”问题。

  当时的岸信介政府默认这样的解释,不过,随后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却在国会答辩中推翻。池田政府认为,即使是搭载核武的舰艇停靠在日本港口,也是属于“携核入境”,因此适用安保条约所规定的事前协议。

  1963年4月,担心密约生变的美国驻日大使赖世和(E. Resischauer)和时任外务大臣的大平正芳(后任首相)举行会谈,美方要求确认“携核入境”的密约解释,大平外相也在当时首度获悉密约的存在,并且同意其内容。有关密约的始末和解释,以日文纪录在内部文件,并由外务省北美局和条约局存档。

  在共同社之后,《每日新闻》与《读卖新闻》相继于六月下旬跟进,并且访问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担任外务省次官的村田良平;他除了证实的确有秘密协议的文件之外,也透露日本政府将宗谷、津轻、大隅、对马东航道、对马西航道等五个海峡的领海并非采行1977年《领海法》规定的12海里,而是3海里,主要就是避免运载核武的美军舰艇在通过海峡时会衍生为政治问题。

  共同社采访的四名退休外交人员,都曾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任职过外务事务次官,他们不但见过协议文件,还必须交接密约内容,并且向首相、外相汇报。在接受媒体的访问时,他们直言日美密约,“这是一个大秘密”、“日本一直在对国民撒谎”、“某些在国会上与事实不符的答辩令人羞愧”。

  《美日安保条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而日美双方为“携核入境”缔结密约的目的,其实是借此弥补彼此的不信任感。战后的日本政府和国民的信赖关系很薄弱,政府不知道该怎么向国民说明;相对地,当时的美方也不清楚日本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因此,签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协议是最佳选择。

  知名的漫画家川口开治,曾有一部媲美电影《猎杀红色十月》、《赤色风暴》的军事漫画《沉默的舰队》,故事描述核能潜舰“大和号”叛逃引发的美日关系紧张,以及追求世界新秩序建立等观点,在日本社会造成轰动,引发美国的高度关注。川口开治笔下的故事铺陈,宛如对美军驻日问题,乃至战争与和平的反省,尤其当日本潜舰抵达联合国总部时,日方“携核入境”象是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充满讽刺。

  川口的漫画有他的浪漫思惟,但推翻政府长年立场的人,还是外务省退休官员,尽管美方早已承认密约史实,但日方始终不愿松口。“携核入境”的密约是日本不能说的秘密,这是比询问皇室动向难度更尴尬的话题,真要解密,恐怕还有待更多专业的外交官挺身而出。

  河村建夫在记者会上说:“没有密约,历代的首相、外相都明确否认有密约的存在,这就是政府的见解。”这个用膝盖想都知道的答案,说明日本人的隐忍特性,毋宁也意味此刻的日本需要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变。(张瑞昌)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