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对大陆旧思维死抱不放 民进党难如其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对大陆旧思维死抱不放 民进党难如其名
2009年07月24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4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台湾《远见》杂志7月民调显示,台湾超过半数的民众认为民进党应当与中共接触。而民进党不但没有接受这一民意的打算,反而把到大陆接触交流的范振宗和许荣淑进行处分。事实似乎表明,“民主进步党”既不民主,也不进步。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硬拗硬顶,死抱着两岸隔绝的旧思维不放,不仅不识时务,恐怕还将为历史所淘汰。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远见》杂志7月中旬所做的民调显示,台湾超过半数的民众认为民进党应当与中共接触。在回答“你认为民进党如果要维护民众利益,有必要或没有必要和中共进行接触和交流?”的问题时,认为有必要与还算有必要的占64%;没有必要的占22%。然而民进党不但没有接受这一民意的打算,反而把与中共进行接触交流的前“农委会主委”范振宗和前民意代表许荣淑进行处分。事实似乎表明,“民主进步党”既不民主,也不进步。

  意识形态僵化

  在台湾主流民意已经转向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候,一些民进党人拒绝与大陆接触交流,这明显是不尊重台湾民意的表现。同时,民进党内如林浊水、李文忠等等许多重要人物要求就大陆政策问题进行讨论,但民进党的领导人始终予以拒绝,这则是不尊重党内民意的表现。无论党内党外,民进党都表现出了不民主的状况。

  “逢中必反”作为民进党的政策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以至于似乎坚持“台独”立场才是“正统”、才具有“正当性”,甚至因为陈水扁坚持“台独”,因而不管陈水扁怎么贪污也要挺扁,而且挺扁者在民进党中也都风头很健;甚至因贪污而判刑的民进党民意代表高志鹏也只作暂时停权处理,“立委”资格不受影响,而在同一个会议上却要开除许荣淑、范振宗。

  有人说,这是因为民进党内少数“深绿”或基本教义派绑架了党内大多数。如果说这一描述符合实际的话,那么,一些民进党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趋势的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则充分反映了它的意识形态的僵化,反映了它缺乏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能力。

  一部分民进党人十分虚伪

  一些民进党人公开反对两岸扩大交流,一方面是要宣示“台独”立场,另一方面是要给国民党人士戴“红帽子”,而与此同时,民进党却有不少人私下到大陆旅行、访问、座谈、做生意。据范振宗说,在民进党主席、中常委、中评委的亲人(蔡英文的亲人是指她的姐夫)中就有这样的人。一边享受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好处,一边却反对发展两岸关系,这不是很虚伪吗?

  事实上,正如陈文茜在最近一个电视节目里披露的那样,早在2000年蔡英文就讲过:不能忽视中国大陆市场的重要性,应当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降低政治紧张,干扰企业运作,两岸都是全球市场一部分,政策应有积极的一面。现在,她所期待的状况形成了,她自己却变了。

  当然,或许政治人物反复无常并不反常,问题在于,许多民进党人和他们的亲属也需要借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事实上这样的利益也已经客观存在,民进党人不愿意代表多数台湾民众的利益,连自己亲属的利益也不愿意代表吗?只要他们自己少数人的利益,何必还要标榜自己是“民主”“进步”党呢?

  据大陆学者李家泉透露,他个人有一些民进党朋友,私下里聊天总是聊得很好,一到公开场合就不一样了。不知道这样的学者是不是受到了什么政治压力才变成“两面人”的,也不知道他们内心有没有挣扎和痛苦,问题是,做这种“两面人”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非要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而动呢?

  民进党自我边缘化

  在马英九“政府”主导的两岸政策带来两岸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良性状态的今天,民进党仍然置身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之外,拒绝参与两岸政策的讨论,这实在是自我边缘化的不智之举。且不说作为台湾一部分选民的代表民进党有责任参与两岸事务的讨论,即使作为“在野党”、反对党,民进党也有责任对“执政党”如何决定相关政策进行监督。

  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硬拗硬顶,死抱着两岸隔绝的旧思维不放,不仅不识时务,恐怕还将为历史所淘汰。(蔡永飞)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