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两岸“聚同化异”,蓝绿宜有别——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美国侨报:两岸“聚同化异”,蓝绿宜有别
2009年07月24日 13: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4日电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2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两岸“聚同化异”,蓝绿宜有别。由于过去接触较少,泛绿人士与大陆“求同存异”的过程似刚起步,要“登陆”不易,“顾忌”更多,心态更复杂,“求同存异”且不易,“聚同化异”更未成熟。国共间由“求同存异”提升到“聚同化异”,好戏连连上演,民进党人独憔悴,心里不是滋味。这时,若有人打破僵局,以圆融理解的礼遇热情相邀,伸手把他拉进圈内,应就水到渠成了。

  文章摘录如下:

  1993年“汪(道涵)辜(振甫)会谈”时,取得了“求同存异”的共识。2008年5月胡锦涛会见吴伯雄时,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16字方针,并阐明“求同存异”未变。今年6月大陆对侨、台工作机构又提出了“聚同化异”的努力方向。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用字精辟,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这反映了大陆侨务政策比以往更积极,两岸政策今后亦将如此发展。两岸的侨胞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还要争取“聚同化异”,化解历史遗留的心结和歧见,共同致力于和平统一、中华大同。

  “聚同化异”是“求同存异”的升华,扩展了主动态势,积极开拓了一个广阔远景。台湾争取了十多年,终于在今年5月以观察员身份首次参与世卫大会,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求同”、“聚同”了“一中”原则,“化异”了怎么去解释两岸现实等问题,也是依据“求同存异”精神所采取的“两岸协商总体上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策略,及至取得“聚同化异”显着成果的重要原因。

  在岛内和海外,长期以来泛蓝、泛绿人士因地域语言、历史体验、成长背景有异而形成不同的政治立场,无可否认也无须回避。由于过去接触较少,泛绿人士与大陆“求同存异”的过程似刚起步,一些较有远见且能不受“台独”情结所困的泛绿人士,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迈上大陆一步,却又被同阵营深绿人士拉回两步——陈菊要费心解释她是为“世运会”才有的大陆之行;民进党创党人之一许荣淑出席“国共论坛”招致“开铡”;被大陆数度邀请的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气得大批蔡英文“只在小事上使劲,缺乏政治领袖气魄”;吕秀莲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心里特想去大陆看看,但又顾虑多多不能成行。泛绿人士要“登陆”真是不易,比起泛蓝人士他们的“顾忌”更多,心态更复杂,“求同存异”且不易,“聚同化异”更未成熟。

  要化解泛绿人士对大陆的“心结”与“歧见”,牵涉两个方面:其一,民进党人对大陆的了解太少,一些人虽觉得过去陈水扁的“对着干”不妥,但又不知如何调整大陆政策。他们一向视“统战”为妖魔,一味盲目“反共”,无法以平常心面对大陆,解不开“反共仇中”心结。其二,大陆“和平统一”政策确定以来,越来越完善、务实、柔软、开明,充分表达了大陆当局理解、尊重、关怀台胞的殷切之心,现在已发展到“和平发展”。而近二十年来从北京到海外各地使领馆鲜见泛绿人士的踪影。

  笔者希望连蔡英文及民进党中央大佬首先需要了解大陆对台政策,而大陆涉台工作人员需要在接触泛绿人士上更积极主动。

  其实,民进党人已认识到坚持“台独”这块招牌已无扳回执政的希望,越来越多的泛绿人士也认识到民进党“反倾中”的大陆政策不合时宜,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开始设想在民、共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国共间由“求同存异”提升到“聚同化异”,好戏连连上演,民进党人独憔悴,心里不是滋味。正如一个不合群的孩子,独自站在圈外观望他人游戏,很想加入却又碍于种种原因而不敢。这时,若有人打破僵局,以圆融理解的礼遇热情相邀,伸手把他拉进圈内,应就水到渠成了。(朱立创)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