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工作的关系看了《小团圆》,起初不大想读下去,后来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有关胡兰成的内容,发现小说中关于邵之雍的内容和胡兰成的人生经历接近,有些话都是一样的,我才相信此书是一部文学性的自传,然后一口气读完。
张爱玲的小说读过一些,有大家的气象,但感觉很冷,也曾关注过一些她独立特行的生活方式与经历,有些不解为何很多人如此喜爱她。此书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她的距离,形同一次不经意的窥视,触目的却是那些不堪、伤痛与邪恶,诸如背叛、乱伦、堕胎……
记得读完已是凌晨两点,我一个人立在阳台上,内心颇为伤感,甚至有“宁为太平犬,勿作乱离人”的感慨。此后心情还恶劣了好几天,张爱玲可谓生长在钟鼎之家,人生却是如此的凄凉,这正印证了她自己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看到《小团圆》的结尾,我就想起鲁迅一句倍受人争议的名言“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来,如果说鲁迅的“不宽恕”更多表现的是对自己言行的一种无悔。张爱玲可谓是“恨恨”而终的,书中她对于那些至亲至爱之人充满了怨恨,这种怨怒可能直到她生命的终结也没有消歇。而这种怨恨或许也正是成就她的一个因素。
张爱玲与鲁迅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因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而成为一个被人关注的话题。我对于文坛的座次或者是作家的优劣对比没有兴趣,不过还是想看一看张爱玲个人对于鲁迅的认识与态度。
我注意到《小团圆》里有两处提到鲁迅,一处是九莉看到邵之雍写她的评论,认为“文笔学鲁迅学得非常像”。另一处是邵之雍的话,“他算鲁迅与许广平年龄的差别,‘他们只在一起九年。好像太少了点’。又道:‘不过许广平是他的学生,鲁迅对她也还是当作一个值得爱护的青年’。他永远在分析他们的关系”。
邵之雍将他与九莉的关系与鲁迅和许广平联系起来,有些不类,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邵之雍是很推崇鲁迅的,胡兰成也写过关于鲁迅很有见地的文字,一个汉奸文人却推崇学习鲁迅,怕也是一个“时代的笑话”,但我在看到时心中却是宽慰的,九莉的态度虽不太明朗,至少没有反感的成分吧。而《小团圆》里极少直接写出人物的真名,张爱玲没有隐讳鲁迅,其中也是包含尊敬的成分。
鲁迅与张爱玲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都是迥异的,胡兰成曾说:“鲁迅之后,有她”,这显然有些过誉,当然她们之间是存在不少联系与共同点的,比如说作品中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等,有人曾将鲁迅和张爱玲都当作个人主义写作的典范,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她们固然在生活与写作中都是忠实于自身的,但却代表的是两极状态。
鲁迅的个人主义有着“超人”的色彩,注重的是精神与社会的意义;而张爱玲则比较地私我。如果说鲁迅是冷眼热心,有着救世的热肠;那么张爱玲写作完全是私人化,虽然她是希望通过写作来获得名声的,但她写作没有什么社会目标,对于写作的对象也缺乏感情。
张爱玲文字的深刻、细腻与精工,得自于她复杂的家庭背景,那种没落大家庭中颓废气氛与紧张关系,张爱玲是很好地把握和再现出来了。而张爱玲的卓越之处更在于她独特的感受和对待事物的方式,她对生命以及日常生活的热爱,《小团圆》中九莉说自己“从来不裁判任何人”,我认为这是张爱玲的自剖,因此她可以与汉奸胡兰成热恋,而她的这种自在并非是思想与精神上的超越—她也没有这种意识与追求,而是来自于那种本性的自私,比如九莉为了与邵之雍在一起,而希望战争“永远打下去。”其根本上注重的是个人的感受,以一己之欢愉作为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前提,这在有些地方就会给人很冷的感觉。这大概也是她一生痛苦的一个根源吧。
从这一点我也大略理解了当下人们如此推崇张爱玲的一个因素。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曾子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