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1日电 《香港商报》21日刊出署名文章说,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禁毒专员、禁毒常务委员会、十八区区议会,日前一起开会讨论青少年吸食危害精神毒品问题,也就是青少年“滥药”的问题。政府的高度重视,又进一步说明香港青少年“滥药”已达到非常严重程度,亟需教育和阻吓双管齐下。
文章摘录如下: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禁毒专员、禁毒常务委员会、十八区区议会,日前一起开会讨论青少年吸食危害精神毒品的问题,也就是青少年“滥药”的问题。此事可以令人有两点推论:第一、由行政长官曾荫权亲自出马,说明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吸食软性毒品的问题;第二、政府的高度重视,又进一步说明青少年的“滥药”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滥药低龄化令人忧
青少年吸食软性毒品,主要是精神科药物,最常见的是俗称“K仔”的氯胺酮,所以在青少年中流行“索K”之说。其它软性毒品尚有伪麻黄碱(可制成冰毒)、甲基苯丙胺、麻古、摇头丸等。也有少数人吸食传统毒品海洛因及大麻,更有部分青少年因买不起价格高昂的软性毒品,改为服用价格相对便宜的“止咳水”,因其中含有麻醉作用的可待因或罂粟壳成分。这种方式同样会上瘾,大量服用也同样对身体健康有危险。
有专家指出,青少年在毒贩或“猪朋狗友”的诱导下,往往误以为软性毒品“无害”或“没影响”,结果堕入圈套,泥足深陷,造成更大的危害,甚至因吸食过量软性毒品而丧生。
另一项香港青少年吸食软性毒品的危险趋向,就是吸食者渐见低龄化。有一项统计显示,八成以上的吸食者年龄在35岁以下,逾半数在20岁以下。更惊人的是,内地曾发现九龄童吸食软性毒品,香港更“青出于蓝”,年纪最小的吸食者只得7岁。
对青少年而言,软性毒品的陷阱堪称到处都是,除了娱乐场所如夜总会、卡拉OK、酒吧,还有网吧、非法药店、不道德的私人诊所,甚至学校附近的商店,都有“K仔”、摇头丸等软性毒品出售。在商家,这是“富贵险中求”,不惜冒险违法赚钱;在青少年,有可能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不但是人生一大污点,而且有可能从此不能自拔,更严重的是说不定因吸食过量而送命。
昏倒现象只是冰山一角
软性毒品为祸香港,近期似乎凸显其严重程度,因为已数次有学生及青少年因“索K”,在学校昏倒,在公园昏倒,或在其它公共场所昏倒。这“三昏倒”之中,还包括了名校的学生,令社会感到莫大的震惊。
进一步思考,这“三昏倒”实际上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其一,在公众场所都有青少年因吸食软性毒品昏倒,那么,在私人场所又如何?私家地方可以“私了”,可以请私家医生诊治,也就不会成为新闻,甚至不会列入统计数字。其二,在公众场所吸毒,可以肯定,不昏倒的比昏倒的必然多出许多倍。以名校那次操场“索K”为例,四女生参与,仅一人昏倒。进一步,她们已多次“索K”,而只是这次有一女生昏倒,说明因吸食软性毒品而昏倒,确是“冰山一角”。
教育和阻吓双管齐下
港府有意由下学年开始,在各中学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抽查验毒,此事已获得绝大多数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的支持。按照构思,若首次尿液检验是阳性,会进行覆检。倘首次证实吸毒,不会下令停学。如再有发现,另作别论,有可能停学及送去戒毒。这是“治病救人”的做法,且相对较为宽松,顾及青少年的前途和人生,笔者百分之百赞同。
全港中小学已经开始放暑假,青少年的空镕时间会比较多,上娱乐场所的机会大大增加,与同学、朋友一起玩的次数亦增多,或者,自己感到闷的情形也会不时出现。总之,受影响或受诱惑而“滥药”的可能性也就大增。
就“滥药”角度看,学生放暑假是高危期。学校、老师、社工、家长等,在此期间均应多加注意,多予关心,以防自己的学生或子女误入歧途,影响一生。
行政长官和禁毒常务委员在这个关键时刻特别注意到青少年“滥药”问题,确实是“父母官”的良好表现,应予一赞。笔者希望,在教育和阻吓(例如学生验毒)双管齐下之后,青少年“滥药”问题可以得到改善。(董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