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崔世安政纲:揉合中央要求、澳人意愿与智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解读崔世安政纲:揉合中央要求、澳人意愿与智慧
2009年07月16日 1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16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澳门特区将进行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在候选人崔世安的参选政纲中,揉合了中央要求、澳人意愿和个人智慧,有许多内容是密切呼应中央的相关规划和要求,吸纳了各界意见和建议,体现“创新”精神。

  文章摘录如下:

  澳门特区将进行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崔世安获确定为澳门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崔世安公布了其参选政纲,并除了是按照行政长官选举管理委员会的安排,在政纲宣讲及答问大会上回答选委会委员的提问之外,还将按相关计划与各界人士座谈及举办三场公听会,继续听取意见和建议。

  崔世安的《传承创新,共建和谐》参选政纲,与何厚铧先后两次的参选政纲一样,都印成了小册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态度。实际上,正如崔世安在其参选政纲的“序言”所说,澳门回归祖国近十年,是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十年,是社会与经济稳步向前发展,澳人更加自信,呈现族群和谐的十年。澳门十年取得的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创下了光辉一页,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澳门居民的荣耀。

  崔世安对澳门回归近十年成绩的总结,正确精准,也符合中央人民政府的评估。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当然首先要归功于中央人民政府。因为只有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及全国人大制定了“澳门基本法”,澳门地区的中国公民才有机会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崔世安参选的主轴,就开宗明义地要传承正确的路线,这符合大多数澳人的共同利益。而传承就是“澳门特区成立近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必须延续,也一定能够延续。”

  在这个主轴指导之下的崔世安的参选政纲的内容,围绕着应对环球金融危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进经济适度多元,革新政府管治体制而展开。既有宏观全面的施政理念,又有实际具体的政策措施;既有着眼长远的宏图大计,又有应对当前危机的紧急措施;既有竞选团队的政治智慧,又吸纳了各界社团的意见和建议;既因应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定位,“CEPA”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的合作要求,又诚恳地吸纳了“反对派”人士批评意见中的合理部分。

  崔世安如果当选并就任后,摆在他面前的,就将是当前环球金融危机给澳门带来的挑战,对澳门经济发展、社会事务,民生福利形成的冲击。这是他五年任期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是对他的政治智慧、领导能力和行政才能的重大考验。

  因此,崔世安将“应对环球金融危机”摆在了“传承创新的路向”施政主轴的首位,并具体地提出了“援助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福利”,“扩大公共投资,保障居民就业”,“完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发展”,“强化失业保障,完善职业转介及培训”等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能否及时化解风险,协助企业渡过难关,并把金融危机对低收入人士的伤害降至最低,还须待日后的实践来检验。从理论上看,这几项具体措施应是能结合到目前澳门的实际。而以扩大公共投资的内需来保障居民就业,与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方针不谋而合。而内地的做法,已初获成功,相信崔世安就职后也能取得成效。

  其实,在崔世安的参选政纲中,有许多内容是密切呼应中央的相关规划和要求的。其第三部份“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就体现了这一点,也饱含了“创新”的色彩。其中“调控博彩规模”,就吃透了中央对澳门博彩业政策的精神。

  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在“革新政府管治体制”部份。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区第二届特首就职典礼上的讲话,就将不断提高特区政府的管治水平,包括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积极推进行政和法务等领域的改革,推进施政的法制化、规范化,要做到勤政、廉洁、高效,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等,放在了“四点希望”的第一点。

  崔世安既然要传承创新,就要把已流失了四年多的时间抢回来。因此,崔世安在其参选政纲中,向广大澳人做出了承诺,在其任期内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施政透明度;发展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善治;深化法律改革,加强司法培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公务人员士气;加强官员问责机制,提高管治水平和能力;促进科学决策,整合政府职能;建立财政储备制度,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这些都是在过去几年间,澳门社会呼声最高的。崔世安如能够在其五年任期中兑现这些诺言,不但将使特区政府的执行力大为提高,也将使特区政府成为廉洁政府、效能政府,有利于促进澳门特区长治久安。(永逸)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