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4日电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1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大师的缺失,主要是一种价值观的缺失。中国正处于巨变的时代,在大谈民族复兴之时,不应忽视崛起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有精神文化实力——民族强盛大厦需要大师支撑。任继愈、季羡林走后的这两天,各种吊唁和追思活动出现,然而,不能一边纪念,一边却忘掉了大师的精神。大师不是供奉在神龛上的神,而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文章摘录如下:
7月11日,当代中国学界两位“国宝级”大师任继愈、季羡林同日驾鹤西去。虽然两位大师均达九十之高寿,但仍是海内外华人所不愿听到的噩耗。
随着一个又一个20世纪中国思想启蒙时期(也有人称为“泛五四时期”)大家的仙逝,国人同胞表现出一种集体性忧虑——在这样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国内堪称“大师”还有几人?巴金走了,张岱年走了,费孝通走了,启功走了,季羡林、任继愈也相约走了。
季任二老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他们治学的严谨、认真、执着,对生活的淡泊宁静和对世界及他人的大爱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而环视今天的中国学界,造假横行、急功近利、浮躁风盛,无怪乎有人大呼“中国学术大师濒危矣”!
这决非危言耸听。正如大陆媒体所指,受金钱社会的腐蚀,学术研究越来越偏向功利性,甚至大凡学术活动,多与金钱挂钩,学术的自身价值越来越低,很多人在名利中迷失方向。学术期刊成了商业工具;一些专家学者带头剽窃,甚至还以“过度引用”、“挂名”等搪塞;一些所谓大师,登高一呼,不是为了学术良知、时代精神、公众福祉,而是为了抄个登顶的终南捷径、图个金灿灿的“注意力经济”。
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也有赖于其成长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最新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坦言身边的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而且居然有不少人对这一现象表示“宽容”。这是值得警惕一个信号:难道中国学界的道德底线已降到连小学生都不如吗?这样的环境又如何培育像季老、任老这样的大师?
事实上,中国大师的缺失,主要还不在于文化和学问的缺失,而是一种价值观的缺失。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国人同胞大谈民族复兴之时,不应忽视中国的崛起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有精神文化实力——民族强盛大厦需要大师支撑。
大师走后的这两天,大陆展开了各种吊唁和追思活动,看得出没有人不对大师心怀景仰之情,然而,不能一边纪念,一边却忘掉了大师的精神。大师不是供奉在神龛上的神,而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钟海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