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西方为何有中国会打贸易战的误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西方为何有中国会打贸易战的误区
2009年07月07日 16: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7日电 《香港商报》7日刊出署名文章说,贸易战从来都没有真正赢家,以中国的长远利益来说,必然是鼓励自由贸易为上的。中国有需要带动经济增长以养活庞大人口,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协助产业升级。这些条件之下,中国不可能是发动贸易战的,欧美评论者应客观考虑这一点。

  文章摘录如下:

  世界银行修正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把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不过仍然未到保八的程度。当然,类似机构的数字可以作为参考,但投资者不难发现,不少这种预测其实大大慢于市场的预期,往往只能落后地说出一些众所周知,或起码是人皆相信的事情。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系,在金融海啸之下仍然有此能耐,实属难得。

  相比之下,内地官方的国家统计局有署名文章,谈及第二季的经济增长接近8%,则更引人关注。当然,最终数据如何仍有待正式公布,但以有关当局的官方地位,相信无人会质疑稍后公布的数据与此符合的可能性。

  基建内需带动增长

  当欧美等地还要受到政治角力,在拯救经济的行动方案上拖拖拉拉,内地已经果断地积极向市场注资,透过银行体系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流动资金,并罕有地出现巨额的预算赤字,大力支持金融海啸后的经济。

  随着第一季投入的巨资,第二季已经慢慢出现成效。明显地,今年内地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来自政府积极推动的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项目,其次就是内需部分的消费活动,相比之下,内地一直倚重的出口,则带来负面影响,减慢了增长。

  当全球各地都饱受经济衰退影响之际,全球贸易量无可避免受到打击,各地出现互相贸易的减少,此时此刻,内地不能直接依靠出口带动,是完全合理的。只要渡过了今年的难关,假如一切正常,政府的投入应该稍为减慢,内需消费活动变化不大的话,比重上应有较大的增长动力来自出口。

  当然,长期来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而大量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仍与先进国家有一定距离,有必要依靠技术层次相对低的工业出口活动先行养活,然后逐步转型。

  事实上,继续保持工业出口除了可以在统计数字上增加经济增长,以达到整体的保八目标之外,更可协助把劳动力由农村转至轻工业,长远地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生产力,令工业转型和向更高的产业进发。

  各家自扫门前雪

  不过,这个出口前景的预测有一点不易解决的问题。除了在中国本身的新劳动法影响之下,加速了在生存边缘的出口企业或工业的倒闭和汰弱留强,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国际气候。金融海啸的后遗症是,全球各地无一幸免,各国政府为了保障本身民众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几乎是必然出现的后果。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倾向,在艰难岁月当然更明显,美国总统最近也预期当地失业率增至双位数,当然更是如此。

  自从去年雷曼倒闭之后,美国新总统上场,实时打正旗号呼吁美国人买美国货,这种行径,表面上看来说得通,但不难预计,各国会有类似行动。早前,欧盟和美国对中国有微言,不满中国限制出口工业原材料的措施,向世贸组织投诉。

  坦白说,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正是欧美地方带起的,始作俑者有什么资格指摘别人呢?难道真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此过得自己过不得别人的做法,只会引来报复和再报复,对重新令全球贸易量有所回升是毫无帮助的。

  保护主义无益

  事实上,贸易战从来都没有真正赢家。贸易的本质,正是由于双方皆可从互通有无的交易过程中得到利益,透过专业化生产本身有相对优势的物品,然后互相交易,最后两蒙其利。贸易的存在,大前提就是有利可图。

  相反,贸易战却是要一方的某些既得利益者,例如本国某特定产业的商人或工人,得到好处,却牺牲本国其它产业的商人或消费者,以及国际上其它地方的人的利益。明显地,贸易战一旦由一方发起,另一方将会报复,最终结果是大家一起破坏了这个各蒙其利的贸易活动,两败俱伤。

  这个显浅的道理,大家想一想必会同意,困难之处却是,政客明知这个做法不能真正带来整体利益,但为了选票,必然会协助个别行业或界别进行游说和争取利益,尤其是经济不景气之际,这类政治压力对欧美地区更形重要。

  相比之下,其实以中国的长远利益来说,必然是鼓励自由贸易为上的。正如上文说,中国有需要带动经济增长以养活庞大人口,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协助产业升级。这些条件之下,中国不可能是发动贸易战的,欧美评论者应客观考虑这一点。(涂国彬)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