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5日刊出署名文章认为,新近的黎巴嫩议会选举和伊朗总统选举,表面上出现对西方利益十分不同的结果,因而在欧美媒体中也受到相当不同的对待。在国际舞台上,穆斯林民意通过民主过程逐步伸张,除了抑制和减少伊斯兰极端主义,也会成为改变中东布局的重要道德力量。以色列如果不对此做出重大政策调整,会成为这一过程的最大输家。
文章摘录如下:
新近的黎巴嫩议会选举和伊朗总统选举,表面上出现对西方利益十分不同的结果,因而在欧美媒体中也受到相当不同的对待。由于黎巴嫩的亲西方基督教马龙派和穆斯林逊尼派联盟保持了议会多数,这一选举受到西方朝野的普遍赞扬,甚至被树立为中东最新的“民主典范”。
伊朗的总统选举,则受到不少西方舆论的指责批判,亲以色列的论客尤然。甚至早在投票之前,《华尔街日报》就蔑称整个伊朗总统选举为“假戏”。
在伊朗内政部宣布现任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以压倒性多数当选连任之后,欧美媒体根据“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在选举前的高度人望,更开始纷纷怀疑指控这一结果乃是舞弊造成。
就是在美国民主中,选举舞弊和其它花招也层出不穷,1960年和2000年肯尼迪和小布什赢得的总统选举便是例证。在西式民主制度很不完善的伊朗,当前的总统选举如果存在“猫腻”,并不意外。
但是早在四年前内贾德“出人意料”地首次高票当选伊朗总统时,笔者就指出西方朝野受到穆斯林精英阶层意向的引导,而常常误读回教世界的基层民意。而这次伊朗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的主要支持者,正是伊朗的知识界精英。
不管伊朗社会最后如何接受这次总统选举的结果,无可否认,在大中东地区,伊朗总统选举展示了伊斯兰世界中罕见的若干亮点,特别是总统候选人的多次公开辩论,首次由电视现场直播,其剧烈交锋绝不亚于欧美国家的竞选辩论。这样公开的政策和观点辩论,展示了伊朗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政治空间。
另外穆萨维与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一样,同属阿塞拜疆突厥族,展示伊朗通过宗教团结少数民族的重要成就。
顺便提一下,尽管欧美传媒对穆萨维的大量正面报道,中东观察家马罕•阿贝丁(Mahan Abedin)却在英语《亚洲时报》上指出:能言善辩的内贾德每次都是电视辩论的明确赢家。这不能不影响到许多伊朗选民的意向。
伊朗总统大选最重要的特点,是虽然允许大量移居海外包括美国的伊朗选民参加投票,但整个过程基本不受外部影响。对比之下,连盛赞黎巴嫩民主的《华尔街日报》都承认沙地阿拉伯投入巨额石油美元,直接干预新近的黎巴嫩议会选举。
《纽约时报》因此报道,黎巴嫩议会选举中选票卖价达到2000美元一张,外部财力还为大量移民海外的黎巴嫩人(马龙派基督徒居多)提供来回旅费回国投票。
黎巴嫩议会选举的实情,一言以蔽之,是什叶派真主党拉拢马龙派基督徒的“统一战线”努力失败,各宗教族群基本按照自己的传统投票,所以黎巴嫩《每日星报》称选举结果实在并不出人意料。
从这一角度,黎巴嫩选举再次显示这实在不是“一人一票”的公平民主,而是延续半个多世纪前法国殖民当局建立的偏袒马龙派基督徒的议席分配制度。
虽然黎巴嫩50多年没有进行人口普查,专家估计目前马龙派基督教徒仅占总人口20%,而什叶派人口却已经占40%,成为黎巴嫩的最大族群。但是议会席位的分配,却是马龙派34席,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各占27席,再加其它各族群40席。
在这一制度下,代表40%人口的真主党联盟,尽管获得所有27个什叶派席位,却只占全部128议席的21%。换言之,什叶派选民在黎巴嫩议会选举中只有“一人半票”,而马龙派和逊尼派联手,却很容易获得议会的多数。
虽然如此,黎巴嫩真主党却迅速表示接受选举结果,继续在现有体制内参与操作,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成熟。
在国际舞台上,穆斯林民意通过民主过程逐步伸张,除了抑制和减少伊斯兰极端主义,也会成为改变中东布局的重要道德力量。以色列如果不对此做出重大政策调整,会成为这一过程的最大输家。(于时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