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2009年06月11日 16:33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书名:《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

  作者:潘鸣啸

  译者:欧阳因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页数:468

  定价:港币150元

  提到“知青”,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文革,并且认为上山下乡运动与文化大革命处于同一时代。但在《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书中,作者明确的把下乡运动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事件剥离出来探讨。这本由法国汉学家潘鸣啸(Michel Bonnin)撰写、欧阳因翻译的著作,逻辑严密的将大时代的侧面生动地展示给了读者。

  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十多年,从城镇到农村,从都市到边陲,据统计参与总人数有一千七百万之多,目的在于让那些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青年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中接受广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

  潘鸣啸是主攻中国当代史的著名汉学家,他对知青问题的研究可谓入微,有人因此亲切的称他为“法国老三届”。不过,对一个“法国老三届”而言,要写出一部关于知青问题的严肃学术性著作,资料方面的困难无疑最大:除却政治因素与官方立场,关于那场运动的记载实在不多。为此作者做了大量的访谈、考证工作,参考香港、台湾等地的相对客观的报刊杂志,希望能还原历史。

  作者在本书中以独特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被忽视的侧面。那是一千七百万知青被埋葬在土地里的青春与梦想,以及由此而来伴随整整一代人的失落和绝望,他们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这场持续十多年的运动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了负面效应:虽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支持,但预期目标并未达到。就像当年的一句流行语:“国家花了七十亿,买了四个不满意。”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

  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还会掀起这场闹剧般的运动呢?作者从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这场运动的发起动机。他认为“这背后其实是年迈的统帅拒绝承认中国已进入后革命时期,也不能接受自己掌握的实权落入‘修正主义’官僚派及大管家们的手中”。

  随着中国当时权力结构的重新构架,知青们开始觉醒,争取返城的权利。但直至今天,还有一些知青依然留在当地,缺乏当地群众认同的他们真正的成了边缘人:不被农民接受,也不被城市认同。

  正如作者所言,回顾整个时代,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整整一代人的才智资源被荒废了”。下乡运动并没有带给当时的中国农民太大的改变,这是由知青所扮演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角色决定的。这个弱势的角色带给他们的却是更多痛苦不堪的回忆。

  吊诡的是,尽管“上山下乡运动”给这一代人造成了无以弥补的创伤,但是他们却又因此引以为傲。物质困难、精神困顿让他们丢弃了幻想,更加了解现实。那个苦难的年代成了他们内心深处虽不美好但却弥足珍贵的财富。

  (摘编自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24期 作者:李淼)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