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蔡英文陈菊演双簧暗促民进党人登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蔡英文陈菊演双簧暗促民进党人登陆
2009年06月05日 1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5日电 《香港商报》5日刊出署名文章说,民进党中常委、高雄市长陈菊于5月21日“登陆”,展开“破冰之旅”,先后访问北京、上海。到5月31日,民进党放出消息,称已接获党主席蔡英文指示,将尽快推出“党公职赴大陆交流注意要点”,以便对相关人员及事项进行管理。蔡英文及民进党内骨干和大老,显然对党公职赴大陆交流有开放之意。事实上,蔡英文和陈菊在“破冰之旅”的安排上,就出色地上演了一出双簧。

  文章摘录如下:

  民进党中常委、高雄市长陈菊于5月21日“登陆”,展开“破冰之旅”,先后访问北京、上海4天。到5月31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放出消息,称已接获党主席蔡英文指示,将尽快推出“党公职赴大陆交流注意要点”,以便对相关人员及相关事项进行管理。

  蔡英文及党内骨干和大老,显然对党公职赴大陆交流有开放之意,理由有二:

  其一,两岸交流已是大势所趋,不但每日已有数千名陆客赴台旅游,国民党高层、党公职及各界各方人士访问大陆更是络绎于途,民进党若继续采取“封锁政策”,必定不得人心,也会在党内掀起波涛。

  其二,陈水扁执政八年,奉行“台独”的政策方针,包括推行“去中国化”和推进“法理台独”,在“台独”理念驱使下,陈水扁蓄意尽可能分裂及隔绝两岸交往,其中措施之一就是严禁党公职前赴大陆。

  很明显,随着陈水扁的下台和身陷囹圄,不但证明“封锁政策”的失败,更证明“台独”、“去中国化”等方针是“此路不通”。在蔡英文及民进党新领导层的立场而言,即使仅仅为了“顺应民心”,也不能不改弦更张,废掉陈水扁的“封锁政策”,开放党公职赴大陆交流。

  事实上,蔡英文和陈菊在“破冰之旅”的安排上,出色地上演了一出双簧,一时说去,一时说不去,其中包括避免影响“五•一七”大游行的因素。最终,陈菊以营销高雄承办2009年世界运动会为理由,她作为高雄市长,“自行决定”访问北京、上海。

  蔡、陈二人演这场戏,配合得堪称“天衣无缝”。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明:陈菊分别当面邀请北京市长郭金龙和上海市长韩正访问高雄。作为高雄市长,陈菊这样做顺理成章。但作为民进党中常委,陈菊会“糊涂”到事前“忘记”跟党主席蔡英文商谈此事吗?答案是“当然不会”。由此可知,这两个女人实在不简单,轻轻巧巧就解决了“破冰之旅”的各种障碍。

  蔡英文指示“中国事务小组”研议党公职赴大陆交流的问题,表现其民主作风。“中国事务小组”召集人是前“立法院安全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忠信,成员由前“陆委会主委”吴钊燮、陈明通、“副主委”邱太三、“立委”管碧玲以及中央党部的相关干部组成。可以看出,民进党以熟悉大陆事务的前高官为核心研议这一问题,十分认真。

  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已有初步共识,对党公职赴大陆交流,将采取“低度管理”,即:限制不多,原则上不会禁止。仅作提醒或善意告知,有意去大陆的党公职必须自行评估正当性、必要性及风险性。笔者认为,这不是蔡英文、民进党中央或“中国事务小组”要推卸责任,这种“风险自负”的方式,实质上是“开放大陆行”的代名词。

  在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主席后,特别是在陈水扁下台失去行政权力之后,扁对党的影响力也明显减弱,党内的清流和明智之士,逐渐出现“改革”和“中兴”的呼声,其中要务之一就是要求革新党的大陆政策。党内有一种分贝相当高的声音,就是反对“屁股对着中国(大陆)”。党必须面对的就是这种不明智、不合理、不合时宜的政策取向。

  民进党应该有所改变、有所进步,那就是必须“面孔朝向中国(大陆)”。姑勿论朝向中国大陆是国际上的新潮流,仅就两岸关系中的经济部分而言,民进党高层也认为,两岸经贸正常化也应该是党的目标。推而论之,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开放党公职前往大陆。事实上,继高雄市长陈菊“登陆”,民进党籍的台南市长许添财也已宣布6月下旬访问厦门。总而言之,“绿营”人物前往大陆的势头乃是大势所趋,那是谁也挡不住的。

  自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在“九二共识”下实现了全面的“大三通”,两岸的交流交往进一步开拓了康庄大道。民进党的公职人员赴陆交流,只不过是这股时代潮流中的一个浪花而已。可以预期,在陈菊、许添财之后,必将有更多民进党的“立委”、县市长、乡镇长等公职人员赴大陆访问交流。(李圆)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