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来台已开放,承认大陆学历是趋势
元智大学校长彭宗平是两岸学术交流热潮的历史见证人。他就将大陆交换学生来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陆生来台多是加入短期的学术交流行程。第二阶段是1998年前后,彭宗平时任台湾清华大学教务长,促成清大与大陆“李政道基金会”的合作,首批为期6到8星期研修时间的陆生来台,由于交流成果不错,各校也纷纷效法。
“‘教育部’将陆生来台时限延长为一年,则可以当作是第三阶段的序幕,”彭宗平回首这段历史,特别感慨,以前大陆学术界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难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台湾,一个是月亮。”
他指出,交换学生的时间一定要长,才能避免走马看花,达到交流的意义。之前规定最长停留时间是4个月,比一学期(18周)还短,但只差两星期,还是勉强可以休完学分;但若是研究所学生,4个月要做完一个实验则嫌太赶。
但是尽管短,大陆学生已经可以到台湾正式上课四个月了,相对之下,因为台湾还不承认大陆学分,台湾学生至今只能在寒暑假去大陆短期参访,让台湾学生无法实质体验到对岸学术与生活状况,是一大遗憾。
因此展望未来,进一步开放陆生来台长期就读,以及台湾方面承认大陆重点学校学历,已是两岸学术的趋势。
台大是陆生首选,26姊妹校学生竞相争取
号称台湾最高学府的台湾大学陆生交换计划也是动见观瞻。目前台大在大陆有26个姊妹校,50个交换学生合约,目前陆生人数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之后,排名第四。但是陆生人数会逐步增加,未来每年会以20%成长,可望几年内人数就会跃居前茅。
台大“国际事务长”沈冬说,台大虽然不是最早与对岸交流的学校,但因为台大科系多,教授研究活力充沛,院系都还各自有独立的合作案,大陆访问学人几乎是川流不息,一些因为教授之间有合作,参加交流团来台短期停留的学生,因为不用报备,人数甚至无法估计。
沈冬指出,台大是陆生来台的首选,台大不怕招不到学生,反而是大陆姊妹校内因为名额有限,学生竞争者众,已经形成“小联考”的现象。学生必须依成绩选填志愿,要同时有学校和指导教授背书,才有机会来台。
交流引发竞争,两岸学习态度有差异
很多人会特别关心,大陆交换学生来台是否真能迸发出特别的火花?两岸学生生活习惯不同,是否会造成彼此的文化冲击?
义守大学校长傅胜利就特别指出,大批陆生进驻校园,已经引起“善意的竞争”。“许多生活小习惯,例如陆生上课特别准时,8点20分的课,8点10分就提早到教室抢坐最前面的位置,上课时还积极发问,让老师刮目相看,”傅胜利笑着说,这样的学习风气让台湾学生也开始有“输人不输阵”的心态,上课迟到、抢坐教室边边、不擅发问的习惯渐渐都改正过来。
傅胜利还有另一个观察,就是台湾学生进到教室,总是从中间坐起,没人要坐前几排。但是大陆学生一进教室都是抢前面几排的位置,反而好奇为何台湾学生放着最好的位置不坐呢?
台大“国际事务长”沈冬整合院系反应,发现过去大家觉得大陆学生用功、程度比较好的刻板印象不一定是对的。“一般来说,陆生确实比较专注在书本上,但台湾学生则相对灵活,”她说,以理工学院为例,大陆分科非常细,学生绝对用功,往往大学生就有台湾研究生的水平,但是他们钻研太精,有科际整合的困难。另外,台湾理工学院都采用原文书,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也相对较强,陆生来台往往吃足苦头。
目前大陆交换学生只是打头阵,台湾学界已经预测,未来开放陆生来台报考、正式就学,才会是真正的大高潮!义守大学校长傅胜利指出,有些人对陆生来台会有抗拒,但是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多交流总是好事。只是,未来学历认证的法律规范要解决,学校也做好“学力认证”把关,招收够好、够积极的学生,大学才能在招收陆生的下一波趋势中获得加分,而非减分。(林奇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