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中国慈善遇低谷尴尬 不只是大款责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中国慈善遇低谷尴尬 不只是大款责任
2009年05月31日 14: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31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说,地震引发的捐助热潮,使2008年成为中国的慈善井喷年,不少人欢呼,中国的全民慈善时代到来了。但现在看来,这一估计显然有点过于乐观。中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着陷入低谷的尴尬。必须认识的是,慈善不单单是大款们的责任,而应当靠大众来共同推动。要真正推动大款、大众对于慈善的热情,首先应当建立民众放心的慈善运作模式。

  文章摘录如下:

  5月26日,在自己投资1亿兴建的防震减灾培训中心里,“最具号召力的中国慈善家”陈光标向地震灾区捐赠了3300万的款物。至此,他在2009年的慈善捐款已经超过了1亿。但,1亿元多吗?

  地震引发的捐助热潮,使2008年成为中国的慈善井喷年,全年慈善捐赠超过1000亿人民币。不少人欢呼,中国的全民慈善时代到来了。但现在看来,这一估计显然有点过于乐观。

  2009年一季度,全国慈善捐款仅为4.8亿元,远低于普通年份。在这种情况下,陈光标的亿元捐赠固然显得殊为难得,但中国的慈善事业却面临着陷入低谷的尴尬。

  尽管不少企业家去年都有数额不菲的捐助,但2008年依然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家形象集体垮塌的一年。除了锒铛入狱的田文华、黄光裕等之外,企业家的冷血也惹发众怒。房地产龙头的万科公司老总王石在地震之初仅仅捐出200万,成为众矢之的。与盖茨等欧美企业家相比,中国的“大款”们显得唯利是图。

  但必须认识的是,慈善不单单是大款们的责任,而应当靠大众来共同推动。美国85%的捐款来自民众,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只有10%。在许多中国老百姓看来,捐款都是水灾、地震等灾难发生后的临时措施,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经常性捐赠的观念和习惯。

  从这一点而言,中国的慈善陷入低谷就并非偶然。当地震灾难来袭,国人道德上的崇高感、使命感被唤起,慈善捐赠因而骤然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当一年过去,生活逐渐恢复到常态化,慈善热情也逐渐淡去。

  对于慈善低谷,并不能单单从道德上进行拷问,实际上相关法规和机制的缺失,是最大的软肋。要真正推动大款、大众对于慈善的热情,首先应当建立民众放心的慈善运作模式。

  目前,中国基本处于一种官办慈善的局面。一部分基层的官办慈善组织,基本成为了一个政府部门,体制僵化,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自发的慈善组织,取得很多成绩,却被排斥在主流慈善组织之外。

  全国人大已经将慈善事业法列入到立法规划的“一档”,将对民间慈善组织的规范管理等热点问题做出清晰梳理。(马浩亮)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