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两岸经济区已成观察两岸关键指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亚洲周刊:两岸经济区已成观察两岸关键指标
2009年05月27日 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27日电 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21期刊文说,大陆官方最近表示支持加快建设两岸经济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战略重点,这也是继孙中山“实业计划”后再一次新的开创,必将造成海峡地区一连串的连动。观察两岸,它已成了关键的指标。两岸经济区的重要性被推前,而且被修正得更全面与宏观,乃是它在经略与政略两个层面,都具极为特殊的意义。

  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中国国务院在区域经济上做出两项重大决策,其后续发展值得密切注意。

  其一,乃是为了加速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国务院批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将依托香港,以共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以及文化创意中心。针对这项方案,深圳将取得包括金融改革、设立国内外币债券巿场、地方税制改革等多项先行先试权。

  其二,就是在最近“海峡论坛”开幕前夕,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若干意见”。根据该文件,将来福建省将成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而海峡两岸经济区则将为先试地点。目前在台湾吵嚷未休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也将以两岸经济区为先行示范区。

  中国有关珠三角一体化的走向乃是深化发展,并非新政策出台;但海峡两岸经济区则不然,它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布局,也是对台政策的核心板块。有关两峡两岸经济区,它在二零零零年后即开始在福建被提出,最初是福建省发展地方经济的省级计划。

  二零零四年,福建首次在地方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个概念,接着在福建省大力推动以及北京高层关心下,二零零六年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书里正式引入“支持海西”这样的政策,而在这两年里,由于两岸和平发展的需要,国务院遂将海西经济区整个拉高,成为首要的区域经济计划之一。

  根据截至目前的理解,为了打造海西经济区的基本硬件建设,它在未来五年即二零一五年前,将投入五千四百亿元人民币(约合八百亿美元)兴建长达六千公里的铁路以及二十七个新建、改建及续建的高速公路项目。由整个海西的布局,人们已可预估到,在可见的未来它势必将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新兴的区域经济板块。

  两岸经济区的重要性被推前,而且被修正得更全面与宏观,乃是它在经略与政略两个层面,都具极为特殊的意义。

  在经略上,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上下包含了浙江南部、广东东部、江西省东南部,以及安徽省南部等地理区域,面积二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九千万,相当于七个台湾的规划。它有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特角”支持,可以快速累积经验,在对象上它则与台湾呼应,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金属等为产业重点;而它并不只是工业而已,由于它同时是个区域经济板块,举凡旅游、物流、海空运、金融合作等方面当然也是重点。

  就以目前跑得最快的福建泉州巿泉港台湾石化专区为例,各项投资已高达六十亿美元,已使福建稳坐石化大省位子。除了美商埃克森美孚﹑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外,台商当然更是重点,台湾石化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的西进之局已定,而电子业机械业等则是进行中的重点。国务院并已明言,海西经济区乃是中国区域均衡、经济战略上的重点。

  而在政略甚至国家战略上,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形成,除了强化海峡东西岸的对接,使福建与台湾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紧密区域”外,将来海西与珠三角相互增强,在最高战略上,它将使中国在台湾海峡及南中国海这一条在线具有更强的支撑实力,因此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而言,它简直可说是继孙中山“实业计划”后再一次新的开创。

  近年来中国随着经济的持续成长,对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整合已告展开。例如“大湄公河计划”(GMS)涉及云南、越泰、缅甸、老挝;“图门江区域发展计划”(TRADP)涉及南北韩等。所有的区域经济里,海西计划乃是最新的一个。

  就良性而言,若两岸能够有互信,则海西与海东的台湾,就会有好的合作呼应关系;但若缺乏互信,则这种合作关系就会变成竞争关系。

  现阶段的中国,正借着全球衰退,扩大内需的时刻,以大量的公共投入来展开区域经济的重建和经济战略的展开,特别是海西经济区这个板块的形成,必将造成两岸一连串的连动。观察两岸,它已成了关键的指标!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