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楼市热"背后有猫腻 房价将会逐步合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楼市热"背后有猫腻 房价将会逐步合理
2009年05月26日 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26日电 香港《大公报》26日刊出署名文章说,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房地产市场行情和走势的争论比较激烈,而且“火药味”越来越浓。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回暖上。实际上,“楼市热”背后有猫腻。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会不断细化和完善,同时房价也必然会逐步走向合理。

  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房地产市场行情和走势的争论比较激烈,而且“火药味”越来越浓。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回暖上。

  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之所以如此饱受关注,是因为这个行业跟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行情,会对市场的消费意愿、预期产生重要的引导效应,这也是能否促使楼市迅速回暖、有效激活国内需求的一个关键点。

  “楼市热”背后有猫腻

  统计数据印证了人们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直观感受。但伴随楼市“小阳春”一词的诞生,各种关于房地产商炒作、假按揭、高退房率等方面的报道也源源不断。打开各大房地产网站的业主论坛,关于房托、虚假销售的帖子屡见不鲜。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楼市回暖的背后是房地产商的自我炒作,所谓的房展会和订购会,热闹气氛的营造者很有可能就是房地产商雇的“房托”。“只要看看房地产商请人排队来购买住房,来制造房地产的虚假繁荣,只要看看房地产商五花八门的营销方式,就能够知道这个市场的诚信度如何。从市场最基本的诚信原则来看,房地产开发商所鼓吹的‘小阳春’无从谈起”。

  有专家指出,要想真正了解楼市是否复苏,还有一种方法,即查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2009年1-2月份,尽管政府采取大力度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贷优惠政策,但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2008年迅速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萎缩或减少。如果按照这两个月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加额来看,2009年住房销售萎缩只会进一步加深而不会缓解。尽管3月份有所增长,但仍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房地产“小阳春”。

  即便如此,还有人觉得这种方法也不可靠。中国现有的法制条件不完善,要做假按揭很便利,而低迷的楼市正好给那些资金不足的开发商提供了“假按揭套现”的成长沃土。只有在查清假按揭、挤干这些水分的基础上,方能判断楼市“小阳春”是否真正来临。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居高不下的退房率。显然,这些高退房率的项目令人对所谓的楼市回暖陡生出一份疑虑。在政策利好和项目本身没有问题的背景下,应该不全是购房者的正常退房现象,而不小的一部分可能是地产商的虚假成交,比如假按揭。

  房价将会逐步合理

  越是复杂的事情,越要往简单处寻答案。从一季度房地产的运行状况来看,我们既要看到可喜的变化方面,“小阳春”是实实在在有数据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些其它的指标,这些指标对未来的行业变化、行业走势会有一些比较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对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如果能够理性地从供求关系、从长期以来的我国国情加以分析,是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客观和准确的结果的。

  首先,由国家统计局等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发布的有关信息,仍是了解经济变动情况不可或缺的渠道。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这某种程度上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好转。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加大保障性居民住房建设的力度,无论在各地的日常公共服务投资安排上,还是为应对当前这场经济危机的扩大内需一揽子方案中,完善社会住房供给结构,始终都是各个政策组合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样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应该会不断细化和完善,同时房价也必然会逐步走向合理。最重要的是,不断新增的人口及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刚性消费需求,将继续推动消费增长。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直接提升我国的消费水平,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升级,也必然会在住房、轿车等方面提高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

  由此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趋势是比较明朗的。而有了这样的基本判断,并不是说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就多余,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或许可以进行一点调整细化,比如对一些局部的市场进行观察,对短期的市场行为展开微观分析等。(张立华)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