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不热捧小沈阳 上海人走出自我矮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不热捧小沈阳 上海人走出自我矮化
2009年05月20日 11: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2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0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央视每年的春晚,在南方的收视率节节败退。也因此,与红遍大江南北的小沈阳PK,以上海话演出的“海派清口”演员周立波目前在沪上如日中天,“让上海人走出文化上的自我矮化”。

  文章摘录如下:

  “跟周立波比,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问上海籍同事目前沪上如日中天的“海派清口”演员周立波,其表演形式是否接近年初因演出春晚小品《不差钱》而红遍大江南北的小沈阳,同事一脸不屑,仿佛我根本不应该把两人相提并论。

  相对于在北方的受落,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必播的春节晚会,在南方的收视率节节败退。据报道,春晚在上海的收视率还超过10%,但到了广东就只有近5%,而海南才不过是1%。

  也正因如此,把因春晚窜红的谐星和先后在上海两大剧院演出30多场、场场爆满、票房总收入超过人民币600万元、连上海市长韩正也去捧场的周立波相比,许多上海人都觉得不是味道。

  周立波自创的“海派清口”脱口秀,有人觉得有香港喜剧演员许冠文和黄子华等表演的“栋笃笑”的影子。它以幽默盘点时事为主,跟传统滑稽戏的说学做唱不同。例如,他的“清口”里有与股市相关的段子,就有人揶揄:“股票这东西是小沈阳下几辈子也玩不了的东西。”

  不管是细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衣食住行改变的《笑侃30年》,还是戏说新老上海前世今生的姐妹篇《笑侃大上海》,以上海滑稽戏演员出身的周立波,“一身西服、一本提示夹、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盘点许多被主流媒体忽略的民生课题,让不少观众笑弯了腰、笑出了泪。有人计算,他近两小时的演出中,“观众笑声达680次”。 

  周立波以通俗表演艺术创造“票房奇迹”的事迹,被沪上媒体喻为“周立波现象”。有关部门日前还特邀学者和文化人等参与有关研讨会,希望能从中窥探海派文化发展的前景。

  学者前往观赏周立波的表演,更逃不出沪上媒体的“法眼”。著名学者余秋雨观赏后说上海“一百年才出一个周立波”,就被沪上大小传媒竞相报道。余秋雨后来解释,在艺术领域里面,带头的往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同一个人,有时候几百年都只有一个人:“周立波是清口表演的开拓者,他把滑稽与上海文化结合在一起,认真寻找生活中的幽默情节,结合之后奉献给观众,这就是表演的门路。”

  因《百家讲坛》和《文中有话》等节目更为大众熟悉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去看了演出后同样被记者逮着,要他做点评。他认为要早几年,周立波完全不可能“火成这样”:“上海本土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边缘化。但是最近这几年,上海开始改革户籍政策,开始接纳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上海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会发现少了点什么自己的东西。周立波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上海人在经济站上一个新高度后,对于本土文化的一种需求。”

  由于上海已普遍使用普通话,让人觉得由京派文化掌握了话语权。为此,钱文忠觉得主要以上海话演出的周立波“让上海人走出文化上的自我矮化,是一件好事情”。

  周立波本身也多次强调不担心演出只有上海人看得懂,他说:“上海的语言类节目,为什么一定要把上不上春晚作为标杆呢?既然是上海的语言类节目,自然要立足上海,上海有1800万人,多么大的市场,如果每个人都来听‘海派清口’,那就是将近40亿元收入。”

  他所流露的自信可见一斑,其演出段子也穿插了调侃北方人,甚至是央视的笑料,收到了很好的“笑”果。他也对上海文化的批评进行反批评,一改许多文学和戏剧作品中,上海人斤斤计较的刻板印象。

  当沪剧日渐没落,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的京剧、越剧却获得许多上海人的掌声时,周立波的出现让许多上海人重拾了对当地文化的信心;当老上海们感慨每天乘坐的公交车(巴士)不再以熟悉的沪语报站,他们对地方语言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也都尽显于那“680次”的笑声中。所以,周立波能不红吗?(何惜薇)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