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4日电 今天(4日)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台湾《联合报》发表署名文章说,如今台湾的青年多缺乏理想,也不务实。五四精神已经成为空白。
文章摘录如下:
教育第一要务是培养青年的德性,特别是诚正的情操、向学的上进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勤奋的做事态度。第二要务是培养理性,特别是清明的思考方法与合理的言语行为。有了这些精神层面的“本”,才能谈及其它。
九十年前中国大陆的“新青年”们热血沸腾,以行动保卫国家主权领土,提倡“德先生”与“赛先生”。四十年前在美国的台湾留学生满怀热情,在台湾出版《科学月刊》,发起保卫钓鱼岛运动。这两项运动都引起深刻的文化反思,至今仍回荡人们心中。
如今台湾的青年如何了?他们多缺乏理想,也不务实。他们多不关心“国家”大事,更对国际事务无知。他们多不看报,缺乏常识;也不爱读书(甚至没有读过书——只读讲义或做选择题),对学问无兴趣。他们多字不成句,言不及义。他们多逃课,好逸恶劳。他们多体能变差,上课常打瞌睡。他们多不想留学,也无信心留学,却靠补习上研究所。校园的学生刊物逐渐消失了;服务性社团减少甚至撑不住了;许多学校的学生会同额竞选,甚至无人竞选乃至倒会。
学生整体的程度与心态一致,降了一级——研究所学生像是以前的大学生,大学生像是以前的高中生,高中生像是以前的初中生,初中生像是以前的小学生。
针对这些现象,教育当局从来没有讲过一句话。他们是不知道?不认为这是问题?还是怕面对教改后果的真相,于是装鸵鸟,把头埋在沙中?他们不想检讨过往,却总借竞争性的经费补助计划牵着各校的鼻子走。他们不从根本着手,不务教育的正业,却想到要辅导学生就业或创业(抢“青辅会”或“劳委会”的工作,做自己不专长的事,消化预算)。
“五四”九十年在台湾,为政者好像没有这回事,青年学子大多雾煞煞,民间与媒体多只当是“文艺节”。有些人联系到“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几乎无人联想到德性与理性。台湾陷于一片文化空白之中。
青年若是没有精神,“国家”前途堪虑;教育若不重视精神,一切都虚浮。此时此地应该重视什么精神呢?须是融会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台湾本土植根;进而影响全中国,影响全世界的华人社会。
台湾并非不可为,是大家看不清方向,是不为。大家共勉乎!(刘源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