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民进党“5.17”呛马活动效应正消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民进党“5.17”呛马活动效应正消减
2009年04月22日 11: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22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22日发表署名文章说,现在,马英九的大陆政策的民调满意度直线上升。这就不能不令民进党人有所顾忌了。如果忤逆民意,他们还会有选票吗?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尤其是第三次“陈江会谈”的气氛良好,所签署的几项协议也能让台湾民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必将民进党要发动“五•一七呛马游行”的社会氛围冲销得七零八落。因此,或可预兆到,“呛马游行”的效应正在逐渐消减中。

  文章摘录如下:

  第三次“陈江会谈”的预备性磋商已经顺利完成。许多人都注意到,与第二次“陈江会谈”举行时,有许多绿营民众上街参加“围城”行动,甚至还发生了流血事件相比,这次预备性磋商的举行过程中,除了是有个别绿色政客“呛声”,基本上没有绿营民众上街进行街头活动。

  这种态势是否会影响到民进党正在密谋发动的“五‧一七呛马”游行?实际上,去年的“围城”行动之前,民进党及“扁办”曾先后发动过两次较为大型的街头行动,为“围城”行动万人上街制造了必要的气氛铺垫。

  而“五‧一七呛马”游行的前夕,大陆海协会官员又到台北进行协商,绿营民众的反应却是冷清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五‧一七呛马”游行前夕并未有借一切可能的机会营造气氛,似是使“五‧一七游行”缺乏了气氛铺垫。

  当然,大陆海协重要官员赴台北进行预备性磋商期间,街头“冷清清”的主要原因是民进党没有号召动员。但即使如此,也使人产生许多疑窦:究竟是蔡英文根本不懂民进党的街头行动的文化和规律,还是她刻意采用了与其前辈们不同的活动筹备方式,不在举办大型街头行动前寻找一切机会来铺垫气氛,以图迷惑对手?

  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使人迷惑之处。这是因为,绿色政客都是一批“拳脚指挥脑袋”的人物,经常无须民进党中央发出动员令,就自行进行种种暴力表演的。何况,目前正是年底的“三合一”选举前夕,民进党除了正在进行县市长候选人的提名程序之外,还要进行县市议员候选人的提名程序。那些有意争取连任或新任的绿色政客们,正好是可以利用郑中立赴台的机会,进行“表演”一番,以提高其获提名机率的。

  实际上,海基会将预备性磋商的会场和住宿地点都安排在同一家酒店之内,使到绿色政客根本无机会“埋身”向海协官员“呛声”。而且,警政机关严密部署,也使绿色政客们连酒店的外围都靠近不了,或是慑于警察的威严。这也使“呛声”的难度大为增高。

  但这仍无法完全解释为何绿色政客没有“再接再厉”,这就需要从社会气氛方面去寻找答案了。实际上,民进党的“街头政治学”的理论和实践之一,就是举行街头行动前的社会氛围十分重要。如果社会氛围难以支持得起大型街头活动,就将会事倍功半,反之亦然。

  去年民进党和“扁办”发动的几次大型街头行动可算成功,社会气围就提供了较佳的条件。实际上,当时马英九的民调陷于最低,不但是“六三三”政见跳票,而且股市也是狂跌,失业率亦攀升新的高峰,再加上连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也不卖马英九的账,而“陆委会”也未有主动宣传“陈江会谈”的积极意义,使到性格温和的马英九也发了脾气。这种社会氛围,正是发动大型街头行动的最佳条件。

  现在台湾的社会氛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尽管整体经济和失业率仍受外围因素影响而未有大的起色,但随着两次“陈江会谈”所签署的协议逐步得到落实,与两岸关系有关的股票表现相当亮丽,带动了整体股市上升到五千点,大陆旅客赴每日都超过三千人的上限,带旺了旅游、酒店、消费等行业。使到那些当初激烈反对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绿客,都被迫噤声。

  现在,马英九的其它各项民意指标都仍是不尽满意,唯有大陆政策的民调满意度却是直线上升。而民进党“呛马”的借口,就是以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为“突破口”。这就不能不令标榜“民主”的民进党人,有所顾忌了。--如果忤逆民意,他们还会有选票吗?

  值得一提的是,“陆委会”在第三次“陈江会谈”前夕,几乎天天都发表相关的“新闻稿”和“说贴”等,积极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保驾护航。这些文宣攻势部分地掌握了主流舆论的主导权,也较大地抵销了绿营民众反对马英九大陆政策的胡言乱语。

  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尤其是第三次“陈江会谈”的气氛良好,所签署的几项协议也能让台湾民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必将民进党要发动“五‧一七呛马游行”的社会氛围,冲销得七零八落。因此,从绿营民众无法在预备性磋商中做出什么激烈动作中,或可预兆到,“五‧一七呛马游行”的效应,正在逐渐消减中。(富权)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