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香港可配合简体字规范充当内地"老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香港可配合简体字规范充当内地"老师"
2009年04月20日 15: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20日电 香港《大公报》19日刊出署名文章认为,香港除了继续保留及采用繁体中文字之外,对于教育部的汉字规范调整的做法必须予以支持,并利用大量与内地交流的机会当好“老师”的角色,尽自己能力为内地规范了的汉字担当解释员,让新规范的中文字更快在内地获得理解及良好运用。

  文章摘录如下:

  对于中文文字恢复繁体写法,社会向有讨论,北京两会期间也有政协委员以提案方式提出来,但相信内地不会改变目前使用简体字做法恢复繁体字,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过数十年使用,不止一代人对繁体字已经生疏,要强行改过来代价十分大,二是简体字的确有方便书写的特点,历史上的书法家笔下也有不少简体字。然而,对于一些的确简过了头的字,纠正已成必行,也是对当年文字改革走得过快而没有注意到对中国五千多年文化造成伤害的一种纠正。

  内地“复繁”代价太大

  有人情绪化地指责内地文字改革不负责任,事实上并非如此,国务院1977年取消第二批简化汉字就可以说明问题。第二批简化汉字由于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而被取消,而不推行汉字拉丁化也说明对汉字的重视和尊重。

  不过,在目前内地推行简体字已数十年的情况下,要强制恢复使用繁体汉字,除了代价太大,还有实际上很难做到的困难。第一,全国十三多亿人要重新学习繁体字不易行得通,即使以行政命令也未必可以令已习惯了写简体字的人花力气便能全面改过来。

  第二,文字改革再回头放在恢复繁体字上,给面对迅猛信息革命冲击的青年一代造成无谓压力,得不偿失。

  第三,联合国已将简体字作为中文标准范体,改回繁体字不但需要重新备案,而且容易对中国文字产生反复多变的质疑,令某些对中国文化“另眼相看”的人有机可乘。

  不过,第一批简化汉字的确也有不少需要改正的字。最近有消息,教育部会对汉字进行规范调整,而且已进入行政程序,其中的一个特点是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汉字重新定位,纠正确实容易出错或造成理解失误的情况。

  具体而言,有三种简化过头的情况已被重视:一、同音替代。譬如干犯、乾(干)净、幹(干)部、主幹(干),都用同一个“干”字就显得过于简单,不利理解。二、符号代替。像邓字的又部、灯字的丁部,在繁体字中都是登,简化之后反而成了三个字,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同样不利理解。三、草书楷化。一些简化字是用草书代替正楷,但问题就发生在草书与楷书有很多地方不协调,失去说服力。

  香港“转简”势受冲击

  内地推行简体字以来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反而是三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香港商界北上以及香港回归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增加,促使繁体字不断进入内地而形成冲击波,同时引发内地文字学者、专家重新对简体字的简化程度思考,才令“汉字复繁”及“更加简化”的两种思潮不断交锋,甚至出现激烈争论。

  当然,哪一方持哪一种看法,都有一种认知上的共识,就是为了更好弘扬中华文化,因此,不论对于“汉字复繁”的提议还是“更加简化”的看法,都不应轻率扣上帽子,以打压方法对待,而应以说理方法令对方接受、理解,文字改革是涉及中国文化历史的大事,只有在共识的基础上才能收到效益。

  香港是最先向内地输入繁体字的地方,首先,香港对汉字应否简化的讨论也时见激烈,但社会至今仍然采用繁体字,市民仍习惯使用繁体字,因此,提出在香港推行简体字实属不必要,效果只会像要求内地将简改繁一样,不但对市民造成不便,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其次,以香港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保留繁体字可以继续这样的影响力。有一个现象必须指出来,现在移居世界的中国人,内地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他们带去的简体字已经开始在世界流通,反而繁体字只有在台湾及香港流行,因此,强制香港改用简体字等于强制消灭繁体字,被某些人视为消灭中国文字的行为也有其理由。

  无可否认,随着年轻一代应用越来越倚重新科技,随着文字计算机化的深入,再繁的中文字也不过是经过某些程序即可解决。香港学生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他们现在面对着中英双语并重的压力,如果再加上学习简体字压力,可能影响到学习其它知识,尤其不利于加深掌握繁体中文字和研究中国文化。

  因此,笔者认为,香港除了继续保留及采用繁体中文字之外,对于教育部的汉字规范调整的做法必须予以支持,并利用大量与内地交流的机会当好“老师”的角色,尽自己能力为内地规范了的汉字担当解释员,让新规范的中文字更快在内地获得理解及良好运用。

  支持规范当好角色

  虽然事隔数十年之后才纠正简化汉字中的不规范问题,未免令人有点稍迟的感觉,但相对于文字历经数千年不断变更的历史而言,可说并不为迟。因此,教育部提出对汉字的规范调整,意义依然突出,作用依然巨大。

  香港作为保留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之一,如何迎合教育部规范汉字的要求,这里提出两点意见,以利发挥自身作用:第一,全面理解教育部规范汉字相信对于香港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教育部的文字规范主要是把某些偏离繁体的字再倾斜回繁体方面来。因此,在与内地交流的时候,解释这样的规范化原因显得容易,自应尽心尽力,可以收到显著效果。

  第二,香港的地缘因素令与内地的交流活动向来十分频繁,尤其是与珠三角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识简写繁”应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对简体字只要求看得懂、读得通相信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而事实上随着不少内地学童进入香港而带来的简体字冲击波,令香港学生甚至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受到影响而有所收获。配合内地学者提倡的“识繁写简”,中国文字不论繁简,就能为所有中国人所掌握。(余剑锋)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