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7日电 香港《文汇报》日前发表署名文章说,中法关系走出寒冬,重归于好。未来的中法关系还需理性建构,避免过度的失落感、焦躁感或是民族主义的怨恨情绪。
文章摘录如下:
在伦敦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不仅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论坛,同时也是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场合和契机。就在美俄总统欣然握手、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中法关系也走出寒冬,重归于好,实现了两国元首的突破性会面。
在《中法新闻公报》发布前夕,媒体还普遍对“胡萨会”能否上演抱以悲观态度,足以证明两国外交机构在恢复关系谈判过程中的紧张和艰难。《公报》去除了此前巴黎在西藏问题上的模糊态度和保留立场,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公报》用“充分认识”、“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等明晰、强烈的外交字眼,加上了中方所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充分显示出北京在这场博弈当中取得完胜。
两国关系在会议前最后关头的峰回路转,和当前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及中法双方都尽力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变革的共同愿望有很大关系。作为增速最快、实力最强的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中国在伦敦峰会当中的地位和角色举足轻重。萨科齐要终结美元霸权、实现欧元地位的提升,自然就须响应中国利益关切,作出政治妥协,舍此无他路可寻。
而且,自去年与中国交恶以来,法兰西利益也大大受损,政治上受到漠视,经济上丢掉大批订单。随着国内支持率的急剧下滑,一向善于变脸的萨科齐也需要对爱丽舍宫的人权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和适度调整,以面子换取利益。
强调理性 避免情绪对抗
在西藏问题上,双方的利益是不对等的。西藏问题涉及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属绝对的核心利益,北京势必坚守。而对巴黎来说,对西藏所谓“人权问题”的关切只是其边缘利益,代表其外交形象与理念而已,抛弃这种政策,在其国内并不会丢掉多少选民。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现有国际体系格局的巨大压力,以法、德为代表的西方民众生发出一种紧张感、失落感、焦躁感是很正常的。这种感觉越是强烈,他们越是可能视野盲目,抓住一切可能的支点试图反扑。
而国内民众随着国力的提升,自豪和荣耀感也在不断增强,这种跃跃欲试的大国意识一旦在外部遭受挫折,就会缩回壳内,转而以民族主义的怨恨情绪发泄出来。很显然,这样两种情绪的遭遇必然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应当极力引导和疏通而不是顺应,以避免对方的情绪升级和认知误区的出现。这样双方才能尽快走出冲突阴影,建构更加务实理性、相互尊重的双边关系。(李因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