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3日电 香港《大公报》23日刊出文章说,在两岸全面实施“三通”后,势必形成新的经济和交通合作的格局,使得香港作为两岸中介城市的作用有所减轻。但是,香港凭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可在这大中华经济圈中发挥重要的支持服务角色,有利于拓展更多的商机及加强投资者的信心。
文章摘录如下: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达成和平协议,走和平发展之路。
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台湾问题上,延续了胡锦涛六点意见的基调。温总理在报告中说,“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北京愿意与台湾就政治和军事问题举行会谈,“为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创造条件。”现在是两岸近60年来关系最好、相处最和睦,且发展最快速的时候。
两岸关系进入新时期
毋庸讳言,两岸结束敌对状态,走和平发展之路,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需要。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自从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逐渐趋于缓和,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民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民意变得更加宽容和包容。在统“独”态度方面,据统计,主张广义维持现状的民众有91.8%,这是历年来的调查新高。表明当前两岸努力推动的和平发展政策得到了最大的台湾民意欢迎和支持。
随着两岸“三通”的全面实施,以及两岸四地(含澳门)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和大发展的新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业界人士认为,两岸四地应该加强经济合作互动,为大中华经济体的持续发展再创新契机。这对于保持两岸四地经济稳定发展、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在2008年7月召开的十一届二次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笔者曾提出“建议两岸协商建立经贸互动架构,增加两岸经济的垂直整合,使台湾能善用大陆经济增长的动力,成为自身经济发展的助力。台湾也可通过大陆与东亚其它国家加强经贸合作。”现在,两岸直接通航、通邮虽然已基本实现,但仍有诸多具体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大陆部分商品进入台湾受到限制的问题,以及大陆企业向台湾投资等问题。
香港发挥支持服务角色
事实证明,两岸四地的经济合作若要有效地互动,只有作全面的规划,尽快地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才能发挥最好的效益。否则,受损害的只能是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民众的根本利益。
令人遗憾的是,日前民进党以“主权”等理由强力反对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而台湾当局内的“剎车派”则对两岸交流一贯抱着不紧不慢的心态,是造成两岸商谈触礁的主因。当大多数民众都希望当局带领台湾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威胁之时,民进党却带头反对两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其目的就是要拖垮台湾经济。
由于台湾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金融危机的影响极为严重。台当局为了应付危机,已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扩大公共建设、发消费券、补助近贫方案等等。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尚未完全显现。
要救经济,台湾方面可以更大胆采取一些措施,包括两岸尽早商谈签订ECFA。今年上半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将在大陆举行第三次商谈,议题将集中在经济往来正常化方面。如推动建立正常航班,实现两岸完全意义上的通航及解决大陆企业和资金、商品进不了台湾的问题,从而实现两岸完全意义上的通商。
不可否认,在两岸全面实施“三通”后,势必形成新的经济和交通合作的格局,使得香港作为两岸中介城市的作用有所减轻。但是,香港凭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可在这大中华经济圈中发挥重要的支持服务角色,有利于拓展更多的商机及加强投资者的信心。
香港特区政府可在金融、经贸和旅游方面推行积极措施,充分利用香港金融及人才技术优势,力求惠及地区贸易,乃至有利于两岸四地经贸合作和长远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杨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