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7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国周边的海洋情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作用,确实错综复杂,挑战严峻。对于南海问题,“继续争议,搁置开发” 的处理或许更加实用,即在南海采取“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逻辑是,既然有争议,那么在争议有效平息解决之前,各国必须同时停止在有关海域的单方面开发。
文章摘录如下:
具体来看,中国周边的海洋情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作用,确实是错综复杂,环扣相套,挑战严峻。
以南海问题为例,中国的南海主权在古代就延至曾母暗沙,郑和七下西洋的航迹犹在。不过这种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开始认识到海洋除了具备航行和渔业价值外,还有“蓝色国土”和海底战略资源如石油等巨大潜力的时候,才逐步发生了变化。
共同开发也有某种局限
从地图上不难看到,整个南中国海就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但毗邻中国的只有北面,东、西、南三个方向皆有他国更加近水楼台。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地缘扩张和资源占有这两大欲望的推动下,中国的南海主权正引发更多的所谓“争议和争端”。
中国如果要解决南海问题,手段无非有和平与非和平两种。和平的手段包括外交谈判与交涉。但外交这个东西,必须有实力手段作后盾才能起作用,自古如此,无一例外,否则就沦为空谈。
经济上可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对人性而言,“共同”这个概念一直诡异。仔细审视“合资”或“合作”的范例,一般是因为单方面由于某种重大局限(譬如资金、资源、技术、法规、地理等因素)而做不了,于是只好采取与别人合资合作的方式。
另一个和平办法,就是通过签署多方协议来促进各国的自我约束,以维持南海的现状。但国际协议的问题是不具备有效的执行监督,可能流于有名无实,现状也就将继续恶化。
非和平的手段也包括了几项选择。从“将来时态”角度讲,未来中国的航空母舰编队到南海,也可能有助于主权的恢复。但是远水不解近火,将来依旧不可知,其它国家力量增长和国际大格局演变趋势也都是变数。
“继续争议,搁置开发”
再者就是采取拿回几个岛屿然后驻军。但一旦驻军,则可能给他方继续纠缠或酝酿报复提供渠道。而且驻军要求高度的远距离支持和保障能力,还要考虑的是,由于气候和地理的因素,许多南海岛屿实际不适宜长期驻军把守。
于是第三种选择似乎更加实用,即“继续争议,搁置开发”,在南海采取所谓“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逻辑是,既然有争议,那么在争议有效平息解决之前,各国必须同时停止在有关海域的单方面开发。
这样至少可以首先有效制止住南海资源的严重流失。个别渔船偷捕可能难以制止,但掌握争议海区树立有多少海上开发平台,应还是不难的。
这个选择也比较符合“先礼后兵”的国际惯例,即可以先争取与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达成共识,签订有关协议。而后有违背者,即可以对其有关基础设施予以摧毁。对方如果重建,就再摧毁,直到其单方开发的成本变得无以复加,反到可能为真正的争议解决和共同开发提供契机。(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