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7日电 伴随着中国“扩内需、保增长”的形势要求,多省纷纷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试图刺激消费。美国《侨报》当地时间16日发表评论说,国民休闲,不只关乎钱,应是帮助所有国民分享社会成果的长远之策。要让国民休闲计划成为真正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中国还需仔细思量。
文章摘录如下:
曲线恢复“五一”长假,向市民发放免费旅游券,景区门票大降价……阳春三月,伴随着中国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高调门,多省纷纷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试图刺激消费。
不曾想,这“天上掉下的馅饼”却并未如预期那样招人爱,坊间充满质疑: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民众大多面临资产缩水、减薪、甚至失业的困境,能有多少钱用来休闲(毕竟,即便旅游券免费,相应的消费也不可能少)?许多人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不加班就不错了,又能有多少闲暇时光用来旅游?会否助长公费旅游,沦为公职人员、垄断企业员工等少数“特权阶层”的又一项“盛宴”?
看来,相对眼下的诱惑,中国国人同胞更关心自己的休闲权未来能否真正、长远得到捍卫。
一直以来,中国老百姓对休闲的渴望与享受似乎始终受勤劳传统压抑,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才逐渐萌芽。不过,迄今整个社会的休闲水平并不平衡:在所谓国际“贵族”运动,如高尔夫、赛马、游艇等,对中国富人们已不再新鲜时,有专业调查显示,农村人的出行多是探亲、赶集,逾六成没到过境内各大旅游景点,逾七成人未享受过一次较为体面的旅游休闲,而不少城市居民也在为财力只够“K歌”、泡吧、旅游等心情郁闷。
官方此时着力推动国民休闲计划,从舆论的聚焦来看,明显是一个在特殊时期撬动内需的应手工具,自然容易让荷包不鼓者忧虑是否会增加自身负担,加剧贫富分化。
其实,鼓励并保障国民休闲,应是一国政府帮助所有国民分享社会成果的长远之策,攸关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当前经济危机之下的拉动内需之效,只应被视为其副产品,无需大书特书。
而艰难的经济环境,也可成为中国“可持续振兴休闲市场、提升国人幸福指数”的契机。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因为失业,美国人自主支配的时间充裕了,音乐、电影、阅读、体育等休闲方式勃兴,最终帮助美国度过了最难耐的时光,并促进了美国文化。
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能否聪明地休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而这不仅是对个人文明程度的考验,同样是对一个政府、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考验。要让国民休闲计划成为真正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中国还需仔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