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在西藏,一个大写的人始于1959年(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美国侨报:在西藏,一个大写的人始于1959年(2)
2009年03月16日 15: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此外,1984年,西藏政府资助拉萨印经院刻制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供区内外寺庙使用。1990年,又拨专款50万元在拉萨木如寺资助刻制藏文大藏经《丹珠尔》新木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丹珠尔》第一次在拉萨刻制、印刷。

  除经书典籍修缮外,各寺庙的传统印经院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西藏现有木如寺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等大型传统印经院近60家,年印经卷6.3万种,民间经书销售摊点20家。

  生活:拒绝黑白

  今年63岁的前西藏安多县政法委书记彭措,见证了西藏交通的变迁。50多年前的一天,不满10岁的他看到一群身穿绿衣服、帽子上有五角星的人,挥汗如雨地修路,这条路从唐古拉山蜿蜒而下,不知通往何处。

  后来,他知道了这条路叫青藏公路,它起自青海格尔木市,终点为拉萨市,当时承担着85%以上的进藏物资运输,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彭措同时也见证了其它“四线”的诞生:格拉输油管道为西藏的发展注入黑色“血液”;兰西拉光缆为西藏的发展装上了“顺风耳”;安狮公路的建设,密切了那曲和阿里之间的联系;青藏铁路的通车,把西藏的发展带入了“快车道”。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世界屋脊”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其与青藏、新藏、川藏、滇藏四条公路及贡嘎机场,组成了连接西藏与外界的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西藏注入经济新生和现代化的血液。

  交通的发展不仅为西藏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西藏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学生卓玛说,当初母亲曾担心她离家的路太崎岖,不忍让她去北京读书,西藏铁路通车后,她从北京回拉萨只要3天。

  前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龚达希也讲述了他1959年进藏的经历,当时布达拉宫周围都是荒地,满眼望去,都是大小便的痕迹,臭得难以忍受。大街上有两间铁皮房子,就是拉萨的百货公司。在百货公司到大昭寺之间,都是破帐篷,陈旧如同上世纪初缺乏色彩和声音的黑白默片。

  据中国官方统计,当时的拉萨城区仅有2万人,而城周围居住在破烂帐篷里的贫民和乞丐就有近千户人。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西藏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已有20万户、百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此外,西藏人已经用洗衣机和搅拌机来打酥油茶;用汽车来实现牧场搬迁;拉萨的年轻人哈日、哈韩、泡酒吧、唱卡拉OK;牧民们还会把城里人觉得太鲜艳的衣服穿在身上,只要他们觉得好看。他们也买MP3,既听藏族歌,也听迈克尔•杰克逊……。

  “西藏经济的迅速发展令海内外瞩目”,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揣振宇向记者介绍,2008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95.91亿元人民币,农牧民人均收入达3170元。而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人均142元。

  现代文明不能遗弃西藏

  “上百万的西藏人不可能永远被隔绝在现代文明之外,西藏的现代化在中国基本是无可争议的话题;而在西方,这恰是受指责最多的一点”,北京大学社会学者于长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和平解放后的西藏,宗教、自由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都已解决,而“生活权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重要”。

  专家们也认为,青藏铁路通车远不只是一些人指责的“只为了方便游人观光”,更主要是为改善当地藏人的生活和西藏经济。虽只是西藏民主改革后经济新生的一方面,青藏铁路却实实在在的反映了西藏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助理扎洛说,中央政府近年来在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吸纳了当地大量的劳动力。“他们一开始看不懂图纸,但经过学习,都可以很熟练地盖起楼房。”

  对于西藏经济的未来,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揣振宇说,西藏因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与民族宗教风俗的特殊性,其发展方式也必然与其它地区有区别。西藏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环境的保护。中共中央党校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主任胡岩也认为,可能出现有别于内地的类似与云南香格里拉的“第三极”发展。

  藏文:词典厚了

  1959年之后,西藏文化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文普及率提高,更多的藏文典籍被挖掘整理,藏医药受到热捧……而更重要的是,藏文化的存在,并非如博物馆般的封存保护,她正活生生地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2月24日,藏历大年三十,节日的拉萨和平日一样,俯拾皆是藏文。居民格桑起了个大早,在家门口贴上了用藏文书写的“吉祥如意”对联;藏族小伙子塔杰掏出手机,一条写着“扎西德勒”的藏文短信映入眼帘;当晚播出的藏族“春晚”中,格桑和塔杰还听到了藏语版歌曲《我和你》。

  “藏文是藏族文化的根,我们挚爱它如自己的生命。”西藏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洛桑土美说。

  自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的大臣吐弥桑布创立藏文,历史已经走过了1300多个春秋,藏文以及藏文化至今仍薪火相传,根深叶茂。

  目前,西藏所有的政府文件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公章、证件、表格、信封及各种公共标牌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西藏绝大多数小学都把藏文作为主课之一。甚至大量外来文化也通过藏文传播,今天在拉萨的甜茶馆里,可以看到藏文配音的各种香港电影。

  同时,不断出现的藏语新词汇、越来越厚的藏汉字典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藏文的蓬勃生机。如今,藏语翻译工作者每年都要将一些新词汇翻译成藏文:在青藏铁路通车时翻译“火车”,民间兴起投资热时翻译“股票”、“证券”……西藏的翻译机构现在正着手编撰新的藏汉词典。此次收入的词汇将超过20万个,相当于1991年出版的《汉藏对照词典》收录词汇的2倍还多。

  不仅如此,古老的藏文还搭上了信息化的列车。藏文操作系统、藏文输入法、藏文排版系统等软件的成功研发,将古老藏文带入了“数字化”时代。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