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6日电 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日渐清晰。人民币国际化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改变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尴尬;降低当前海量外储的风险;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可以换取人民币持有者的资源,增加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从区域化到全球化分阶段实施。以目前影响力看,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中国两会,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热点,还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会间透露:“将全面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这位曾在2005年国际货币会议上挑战格林斯潘的“人民币先生”,看来决心要启动人民币走向世界了。
就在3月11日,中国央行和白俄罗斯国家银行签定了200亿元人民币兑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使得人民币参与国际贸易结算从周边拓展到欧洲。
目前,世界货币呈现“一强两极”局面——美元独步天下,欧元集体合力,日元紧随其后。但在金融危机之下,美元的全球影响力和公信力大大降低;而欧洲有发生第二波金融危机的风险,欧元地位也在下降;日本经济衰退也已成定局。
唯有中国具有支撑奥巴马新政的财政实力;中国组团赴欧洲采购的反贸易保护举措,又成了欧洲的“救命稻草”;而且,当前似乎只有中国拥有强劲的内需潜力。在此背景下,人民币似乎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自身经济实力及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这样看,周小川之语并非虚言。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利用美、欧、日这三大世界货币走入低谷的情势,改变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尴尬;其次,降低当前海量外储的风险,适当减少捆绑美元的损失;第三,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可以换取人民币持有者的资源,增加铸币税收入。
其实,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已经呈现,即采取从区域化到全球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北面,中俄去年10月已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双方有近2000亿美元的20年石油采购合同;东面,韩国在金融危机的逼迫下,也于去年12月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金额高达约270亿美元;东南,人民币已成为东盟民间的硬通货,官方层面,中国和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都有货币互换协议。以目前之影响力看,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症结也有,不是外而是内因。具体说来,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中国的金融系统还不完善,对接全球化的信心还不足。在此情景下,人民币如何国际化成为了一道难题。
笔者以为,人民币要国际化,在策略跟进上还需解决资本账户开放以及汇率制度的弹性化改革,并强化监管。同时,选择以香港作为离岸中心过滤和缓冲,尽可能降低风险,也应纳入决策者的考虑范畴。
有人循例指出,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用了半个世纪,人民币趁金融海啸之机崛起为继美元、日元、欧元后的“金融第四岛”(“欧元之父”蒙代尔语)也不会一蹴而就。其实,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并没有冒进,而是选择分阶段、渐进式,关键就在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能否顺应时势接受人民币了。(张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