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时间治疗学来矫正身体异常的情形,以维持人体的“生物时钟”来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这种医疗观念的好处是:一来可以减少所需要的药量,二来尊重原有的平衡。
我们在此不讨论出生挑良辰吉时是否科学?但是治病挑时辰可不是标新立异哦!我们都知道一天当中有白昼与黑夜,因此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调节,根据生理学专家的观察也有日夜的变化,这就是时间医学的主要内容。
简单的说,每个人体有其“生物时钟”并藉此缘故来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如果这种稳定性遭受破坏,人体便会生病,而时间治疗学正是利用这种规律来矫正身体异常的情形,这种医疗观念的好处是:一来可以减少所需要的药量,二来尊重原有的平衡。
中医的时间医学观
透过临床经验,掌握生理正常节律,藉择时给药以发挥最大疗效;不仅有助于疾病防治、保健养生,甚至依此也可预测病人死亡时间。
中医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出一套“时间医学”的理论,不仅用来诊断、治疗、疾病的预防、身体的保健和养生,有时也用来预测病人的死亡。虽然古代中国医学艰涩难懂,但若能透过现代医学做一番新的诠释,想必新鲜、有趣,又有意义。仅举数例与读者分享。
冬病夏治,趁病人处于缓解期扶正固本加强抵抗力。
即容易在冬天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气喘、十二指肠溃疡等,最好在夏天便开始调养治疗,如此可以降低冬天严重发作的次数及程度。冬病夏治法是趁病人正处于缓解期,利用一些扶正固本的药物,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再加上大自然的阳气可减少病人虚寒的情形。临床上,常见到鼻过敏、气喘等属于虚寒型的患者,经过冬病夏治法,确实降低了急性发作的情形,而且感冒次数明显减少、体质也变得比以前健壮。
顺势施治,根据疾病昼夜变化配合生理节律服药。
顺势施治法是顺从人体生理活动变化的节律性,来施治用药,并力求与其同步。目的是为了利用与促发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节律,及对病理变化的影响,而达到药物调整的作用,亦即利用药物与生理活动发生协同作用,来达到顺水推舟的治疗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可分为寒热虚实,而不同性质的疾病在昼夜不同的阶段,随着人体的阴阳气血节律,也会有不同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来施治,可趁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来发挥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中医认为,凡阳虚者,即有怕冷、倦怠症状,和寒性病变的病人,服药宜在平旦、午前;凡阴虚(即有口干、怕热及倦怠等症状者、热性病变的病人,服药宜在午后、暮夜。其理安在?因为平旦、午前阳气渐生而盛、阴气渐衰,故阳虚、寒性病变者,可用温热药乘阳气升发之势而予温阳除寒,来减轻及治疗本病。如明代薛己就认为,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等,应在清晨、上午服用,疗效会更好。
此外,另一个有名的方子叫做“鸡鸣散”,是用来治疗寒湿脚气,因为根据中医观察,利尿剂在清晨至中午这段时间服用,利用大自然与人体的阳气旺盛,可达到最好的利尿消肿的效果。
而午后,暮夜阴气渐生而盛、阳气渐衰,故阴虚者用甘凉药更乘阴气隆盛之势而滋阴,热性病也可趁此用清热药而热除病安;如六味地黄丸及治疗虚烦失眠的滋阴安神丸等,在午后暮夜服用,可以最少的剂量达到最大的疗效。
择时服药,减少脑垂体反馈抑制,拮抗西药可能副作用。
如果需要长期或大量使用类固醇来治疗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再生不良性贫血、红斑性狼疮等一类疾病,常会造成人体肾上腺皮质萎缩、内源性皮质荷尔蒙分泌不足等副作用。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因为人体肾上腺皮质荷尔蒙的分泌,由脑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分泌荷尔蒙(ACTH)来调控,而ACTH又受血液中皮质荷尔蒙浓度的影响;当血中浓度高时,则反馈性抑制脑垂体,使ACTH释放减少,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荷尔蒙的分泌减少。
经实验中可以观察到,脑垂体对血浓度的反馈抑制作用,其敏感度亦可依昼夜不同,而有不同的节律,一般白天较不敏感,夜间尤其是子夜十二点左右,则最为敏感,因此对于需要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者,有些学者会建议,最好在早上八点左右服完全天剂量或大部分的剂量,以减少对脑垂体分泌ACTH的抑制,而对于必须在夜间应用皮质荷尔蒙者,可于夜间加服生地、知母、甘草等药,以减少对脑垂体的反馈抑制。
也就是说,改变类固醇的服用或注射时间,以及加服这些中药可以减少类固醇的副作用,而对其原有的疗效则不会影响。
饮食疗法:晚餐吃得少、吃得早;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
某些心血管疾病容易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如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研究指出,当晚餐进食太多或太过油腻时,会导致血脂肪暂时性异常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尤其是已有狭窄、痉挛、内膜粥样硬化的血管,如此一来,症状可能更为加重,或容易发生栓塞,使心脑组织缺血、缺氧。
此外,若是晚餐进食较晚,而且吃得太撑,当胃内的食物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时,便上床睡觉,那么膨隆的胃会压迫到横膈膜,改变胸腔内的压力而影响到血液回流与心肺的功能;其结果很可能种下心脏病、脑溢血等杀手疾病发生的诱因。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认为“晚餐吃得少、晚餐吃得早”该可以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病变的发作,这就是所谓的饮食时差疗法。不过读者可千万不要晚餐吃得少、晚餐吃得早,却来一顿丰盛的消夜,那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仍得不到半点好处,此外“晚餐吃得少、晚餐吃得早”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与夜猫子而言,恐怕也未必完全适用。
因时养生:起床时间依四时调整,早上吃饱、中午吃好。
黄帝《内经》这本书里提醒我们,早上起床的时间不要恒定不变,应随着四季嬗递而有所调整。例如冬季气温较低,尤其当寒流来袭的凌晨,感觉特别寒冷,一些老年人如果仍然像夏天时早早起床到公园运动,不仅对健康无益,而且还容易诱发脑中风、心肌梗塞、气喘等疾病。因此,我们建议四季当中,早上起床的时间要根据日出的时间做适度的调整,才合乎养生之道。
此外,对于生活作息正常的人,中医认为“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是比较理想的饮食法则;而现代医学的研究也已发现存在消化系统内的各种酵素的活性,也有其昼夜节律。某些动物实验证明,当大白鼠在晚间进食高脂肪食物后立刻睡觉,其血液中脂肪含量会急剧升高,而早、中餐则无此现象。因此对于老年肥胖者,为防动脉硬化,血脂升高和肥胖,应注意节制晚餐。相反的,若是体质虚弱、消瘦,想要进补或是增肥的病人,可在晚间增加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
中医对时间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透过临床观察,经由长期临床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两方面累积的知识而予总结、归纳而来;并经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发展,才逐渐形成中医“时间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总之,“时间医学”要强调的是:治病要懂得生理性节律,以矫正病态性的异常节律,并重视“择时给药”的治疗模式,俾使最少的药量达到最大的疗效。
(摘自台湾《联合报》 作者:陈维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