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4日电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3日发表评论说,全球华人关注的圆明园流失文物铜兽首拍卖,被证实神秘买家是中国福建收藏家蔡铭超,但他意外宣称“不会付款”。或许,即便牵涉民族感情,“以恶制恶”仍需谨慎。
文章摘录如下:
全球华人关注的圆明园流失文物铜兽首拍卖,2日被证实神秘买家是福建厦门收藏家蔡铭超,但他意外宣称“不会付款”,又让这两件文物能否如华人期盼的回归中国,再生悬念。
中标了却公开“赖账”,是买不起?不得而知。但蔡铭超受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委托参拍,不管自身差不差钱,目的更在于“作为一个中国人,发出我们的声音”,阻止中国文物落入外人之手。
此前,正是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这个民间组织积极出面追讨铜兽首,并在法国联合协助其他民间组织发起了阻止拍卖铜兽首的诉讼,可惜因种种原因而败诉。此时,让受委托人竞拍得手后拒绝付款,无疑可看作该基金阻止拍卖的延续,意在搅局。
其实,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发酵至今,早已超越文物范畴,演变成了民族感情和历史正义之争。当年被西方强行劫掠走的中国各类宝贝,承载了沉重历史记忆,浸透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西方却利用海内外华人强烈的回顾意愿,堂而皇之地将昔日侵略罪证变成了今日“敲诈”利器,不断抬价。仅圆明园铜兽首,就从上世纪80年代的每尊500美元被炒作到离谱的每尊上亿元人民币,远超文物本身价值上限。
中国被掠流失文物流入市场,若置之不理,则难忍其羞;若重金回购,不仅再受一次侮辱,还因当“冤大头”被羞辱。一次次受两难心态压迫,看来让中国人发现了合理利用西方游戏规则的办法——中标者在付款期限内不付款,符合拍卖业规则,正好反击某些西方人士以拍卖符合市场规则而拒绝归还中国文物。
这种“用忽悠手段对付流氓”的非常之策,显然颇受中国民间认可——如一份民调就显示,高达七成以上的大陆网民力挺。但主观的“骗拍”,虽具备具道义的正义性,却有失诚信,令中标者牺牲个人清誉,甚至可能面临他国刑事制裁。何况,其成效未必乐观——即便此次真能导致铜兽首流拍,下一次重拍呢?
要知道,中国流落海外的文物数以十万计,西方的“敲诈”行径无疑会反复上演。更需警惕的是,未来中国效仿“赖账”者一多,难免又予人口实,为西方制造新炒作话题,反而可能导致中国在面对历史耻辱之后再添新羞。
或许,即便牵涉民族感情,“以恶制恶”仍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