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度贫民窟为背景的《贫民窟百万富翁》上映后一度备受印度人抨击,认为英文名字“Slumdog”是对印度贫民的侮辱,导演丹尼•波尔(Danny Boyle)与主角迪•柏特尔(Dev Patel)当然持相反意见,一致口径说电影反映地区实况,且强调有教育意义。
《贫民窟百万富翁》是否有侮辱成份,老套说句,自然是观点角度问题,不过就电复印件身而言,《贫民窟百万富翁》的确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贫民窟百万富翁》改编自印度外交官维卡斯•史瓦卢普(Vikas Swarup)的小说《Q & A》,故事开首即讲述自小出生在贫民窟的印度青年泽牟参与了印度版的百万富翁游戏,只差一题便能得到二千万元卢布。但主持人不相信下层出生的泽牟能靠个人实力答对全部问题,故此通知警察把泽牟拘捕,就在拷问的过程中泽牟道出了知识来源的每段辛酸经历。
电影以插叙形式进行,泽牟逐步回忆出成长经历与答案的关系,例如因曾见到哥哥持枪杀人而知道发明手枪者的名字,又因再次遇上惨被人口贩子挖眼的儿时同伴而知道美金纸币上所印的总统名称,甚至因为曾目睹宗教纷争及母亲被杀而认识图腾中神明手持的武器,让戏中警官和戏外观众一步一步了解泽牟知识的来源,以及他困苦的成长历程。
而随着泽牟的背景愈渐明朗,故事的时空亦返回现在,交代这经历不平凡人生的青年参与比赛原来不为钱财,全为重见(或是被见)从小多番离合的女朋友丽缇卡,在紧张的气氛中增添了几分浪漫情怀。
尽管泽牟认知答案的原因充满讽刺性,但电影的讯息十分正面,而泽牟最后能赢得二千万卢布且抱得美人归,更是“知识可改变命运”的典型结尾,当然,“知识”所指的就绝非单单书本所得,很有教育意味,亦不知何解,总感觉特别适合香港的小朋友观看,以作启发。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