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4日电 香港《星岛日报》24日发表社评说,《贫民窟百万富翁》故事的最大主角,是印度本身。印裔电影人才近年在好莱坞发迹,印裔信息科技和金融专才在硅谷和华尔街驰骋,国家跻身“金砖四国”,地上拥有核武,天上拥有卫星。虽然印度没有消除贫穷,但民众的感觉是国家正由穷变富。当有了这个民族自信,向西方展览贫穷的调儿也不再如半世纪前敏感。政治人物纷纷恭贺这套影片扬威,正反映了大众渴望这现实版的童话继续发展下去。
社评摘录如下:
以孟买贫民窟为背景的《一百万零一夜》(即《贫民窟百万富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金像奖,幕前幕后片如其名,童话成真,一扫三个月前死伤五百人恐怖袭击的愤怒和愁云,和印度年产千部的“宝莱坞”影片一样,为全国带来欢乐。
这并非印度人第一次踏上奥斯卡颁奖台,早在一九八二年,阿泰雅已因《甘地传》取得最佳服装设计奖,大师萨耶哲雷在一九九二年获颁终身成就奖。当年印度并没有如此欢腾。《甘地传》同样获得八项奥斯卡,但在印度的反应不如今次热烈,很多人不喜欢他们的圣雄由白人扮演,纵使主角宾京士利凭此片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印度人不显得开心。
展览贫穷争议半世纪
今次《一百万零一夜》同样是由英国人导演,实际捧奖的印度人只有两名,分别是夺得最佳原创音乐和歌曲两奖的拉蒙(Rahman)和分享最佳音响效果的普谷提(Pookutty),其余仍是白人天下。不过,印度总统、总理和国会议长都发声明恭贺,引以为印度的骄傲,其实是反映了印度民族某些集体心理投射。
半个世纪前,萨耶哲雷以穷村为背景的《大路之歌》在康城影展得奖,成为在西方影展中得奖的第一套印度影片,在印度国内掀起以展览贫穷赢取外国奖项的争议。《一百万零一夜》在印度初映时,同样并非广受欢迎。有人赞赏影片对当地贫民窟写实,有人则认为不需要到戏院重温自己每天见惯的实况。英文片名用上“slumdog”一辞,更令一些人反感,觉得侮辱穷人的尊严。不过,这些争议今天却淹没在更大的赞叹声中。
印度人对《一百万零一夜》的认同感如此强,原因是影片本身采用的素材非常宝莱坞式,有穷小子发迹、有兄弟恩怨、有英雄救美、有黑社会惊险,只是拍摄贫民窟较为写实,以及没有每隔若干分钟就加插一段歌舞,而改为最后打字幕时才来一段。
国家恍如穷小子发迹
影片本身,由几乎无法在美国戏院上映,直落影碟市场,到遇上贵人打救,创下票房和奖项奇迹,也带有“穷小子发迹”的童话意味。片中几个由贫民窟发掘出来的小童星,获得影片公司提供助学金继续上学,恍如灰姑娘故事的翻版。片中饰演《百万富翁》节目主持人的印度影帝卡普尔(Anil Kapoor),把所有片酬捐给援助街童的慈善组织,都像宝莱坞式的童话桥段。
这个童话故事的最大主角,是印度本身。印裔电影人才近年在好莱坞发迹,印裔信息科技和金融专才在硅谷和华尔街驰骋,国家跻身“金砖四国”,地上拥有核武,天上拥有卫星。虽然印度没有消除贫穷,但民众的感觉是国家正由穷变富。当有了这个民族自信,向西方展览贫穷的调儿也不再如半世纪前敏感。政治人物纷纷恭贺这套影片扬威,正反映了大众渴望这现实版的童话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