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0日电 意大利《欧联时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说,尽管金融危机带来的消费市场疲软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现实生活中华人企业陷入困境也使得华商不得不去面对。但是借用“殷忧启明,多难兴邦”的涵义自勉,外部环境的恶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转型的动力,只有善于变压力为动力的企业,才能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为危机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摘录如下:
意大利商会联合会(Unioncamere)日前在一份报告中称,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意大利制造业中小企业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6.4%,销售收入下降5.3%,订货下降7.2%,出口下降1%。
一直以来意大利被誉为“中小企业王国”。这些中小企业在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出口等领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意大利整体经济的“风向标”,这些企业兴盛衰落的同时也直接反映出意大利经济的总体状况。
在数量众多的意大利中小企业中,由华人经营的企业也占据了不小的份额。受眼下这场几乎波及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意大利一向引以为傲的中小企业自然正遭遇着无情的打击,这其中华人中小企业的命运颇为令人担忧。
这场危机将会怎样继续,其影响何时消退,恐怕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对于不可知,不可测的前景,意大利华商该如何摆脱困境,寻找突破呢?坚定信念,顺应市场,开拓创新,无论是华商试图迎难而上的决策,还是各个媒体出于鼓励的建议,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都可以归结为一点“把危机压力化作转型动力”。因为只有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华人才能站据主导位置,才能主宰自己企业的命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试想即便是没有遭遇这场金融危机,华人中小企业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也会令自身陷入“瓶颈”。危机也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可以加速企业的改变和创新。华商们在应对危机所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应该学会把握随之而来的机遇。
经济危机对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在于降低了消费信心和生活水平。但是无论如何,“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道理亘古不变。分析意大利华人经济,不难发现这些涵盖了餐饮业,服装加工业和纺织工业在内的华人企业大多数属于生活必需领域。即便是当前遭遇不景气,不代表彻底丧失市场。华人企业除了在外部市场寻求突破之外,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补”字上下功夫,要借机补足市场空缺,补足市场需求。顺应市场的需求,处处迎合市场的变化,重新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不单单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尽管金融危机带来的消费市场疲软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现实生活中华人企业陷入困境也使得华商不得不去面对。但是借用“殷忧启明,多难兴邦”的涵义自勉,外部环境的恶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转型的动力,只有善于变压力为动力的企业,才能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为危机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如果把金融危机看作是一场大浪淘沙,那么结果势必是有喜有悲。只不过华人企业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主动权其实一直以来都掌握在华商自己手里。(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