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8日电 香港《文汇报》18日发表署名文章说,眼下金融海啸,正改变全球数十年来的粗放型资本扩张与消耗型的福利模式。同时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市场洗牌,正是中国千载难逢实现经济“突围”的新机遇。中国经济发展可从三大行业突围,抓住六大国际性机遇,并加强香港人民币国际化平台的作用,实现中国经济在金融海啸中的突围与升级。
文章摘录如下:
目前,中国经济“突围”已具备良好基础。首先,中国市场很大,城乡差异、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差异、中产阶级缺失、养老医疗产业尚待建立,都给国内市场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确保了经济流动性与产能消化能力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其次,国家信用和经济政策执行力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能力较高;再次,历史经验表明,当简单经营基本无利可图、自身造血机能严重下降的时候,正是政府大刀阔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化长痛为短痛的大好时机。
另外,目前国际资产价格下降,中国应抓住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下降的时机制造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促进世界市场重新洗牌,提升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谈判权。
“突围”要打好六张牌
在良好的基础与时机并存的背景下,中国应及早谋划打好以下六张牌实现中国经济的“突围”升级。包括:打造自主品牌;直接开发国际终端市场和客户;扩展大型产业和基础工业的市场份额;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对外购买和投入;与新兴市场和资源丰富国家合作;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
在自主品牌打造方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管理逐步形成标准,客户服务和维持方面也有所积累,企业可以用相对少的时间实现升级,使产品更主动地赢得高端市场青睐。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考虑国家出资来改善本国品牌竞争能力,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应愈加重视品牌塑造。
对于国际终端市场的开发,中国企业已逐步扩展对外直销和终端客户直接对接的销售方式,出现了很多帮助终端客户洽谈的中介企业和服务网站。中国企业还需要更有力的境外销售对接支持,包括当地品牌宣传和法律辅助等。
在此次政府主导的全球经济刺激政策中,政府采购和扶持大型产业的政策随处可见。中国产业规模效益极具优势,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的投入比重也很大,中国企业应拓展如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工具等大型产业。
如今中国贸易、财政双盈余,使中国可以在危机中相对主动地进行资源整合。不过对于如何参与国际经济投资并获得稳定收益,中国尚显经验不足,需进行审慎的决策运作。
政府可着重开发四个领域:一是民生行业,投资于海外那些为中产阶级、普通民众提供衣食住行和消费品的大企业,如沃尔玛、麦当劳、杜邦、雀巢等公司;
二是进行科学技术引进和研发团队收编。目前很多国外高级实验室及研发中心苦于信贷紧缩、技术销售困难而无法实现科研成果价值,难以为继,中国可以通过购买科研团队,实现技术的引进并为我所用;
三是进行客户渠道整合,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市场能动性,降低销售成本,使中国产品进入海外主流消费社会;
四是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能源及矿产储备,以满足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和储备。
人民币国际化加强香港作用
危机也是中国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资源富有国家合作的好时机。这些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更加受制于国际大环境和自身经济基础不健全的制约,中国应积极开展与这些国家的互利往来和区域经济互动,开设区域交易场所,搭建物物交换与货币清算平台,不过,也需对新兴国家的项目投资设置风险评估及信贷条件,以便更好的明确安全保卫责任和合作方式。
最后,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也应有战略考虑。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从战略层面考虑,应加强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东南亚一些国家亦有意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使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有所提升。
内地通过与香港在人民币方面进行合作,可以变相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可加强香港货币体系,这同1997年金融危机时中央财政支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仍需谨慎,需要考虑到货币扩张所带来的风险。(韩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