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当地时间6日刊文说,每年春节期间,中国铁路部门都要运送旅客多达数亿人次,列车调度、车票出售、安全情况等都是全国上下关注的问题。面对年复一年的春运问题,到底该如何彻底解决呢?文章作了分析,摘录如下:
每年春节期间,中国铁路部门都要运送旅客多达数亿人次,列车调度、车票出售、安全情况等都是全国上下关注的问题。
今年由于学生放假时间离春节较近,加之金融危机使民工返乡人数攀升,春节前铁路部门每天发送旅客人次均超过去年节前客流的高峰,“一票难求”的现象愈发突出。
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春运买票难”做出批示:铁道部要开动脑筋化解矛盾。面对年复一年的春运问题,到底该如何彻底解决呢?
火车运输依然严重滞后
中国的铁路建设始于清朝后期。清政府建有铁路9100多公里;国民政府在1927到1949间共修建铁路6300余公里;日本占领期间从1931到1945年也建筑铁路约6700公里。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只有铁路约26000公里。而到2007年底,中国铁路总里程达到78000公里,通车里程位于世界第三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
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不过相比其他国家,许多方面依然不容乐观。例如: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的3倍,铁路通车里程却比印度少将近20%。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公路里程接近1公里。美国的国土面积虽略小于中国,但有超过8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650多万公里,每平方公里0.718公路。而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每平方公里也有0.75公路里程。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交通所存在的差距,加之人口数量庞大,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买票难的现象,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交通所存在的差距也是动力,为投资需求留下很大空间。因此,加大交通设施投资建设,用发展的观念来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是最根本的途径。
当前,因遭受世界金融危机的侵袭,中国部分企业和工厂被迫倒闭,失业率上升,沿海地区情况较为明显。据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数百万应届大学生也面临就业困难。
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许能提供一种参照。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股市低迷,公司破产倒闭,失业率不断攀升。在亲历了这场经济危机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要用“看得见的手”来解决经济问题,即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创造就业,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回升。
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了这一宏观调控的理论,着力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量修筑铁路、公路,经济逐渐得到恢复。随后,欧洲各国也相继采取凯恩斯的理论调控经济,随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又一次繁荣。
抓住当前时机进行扩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凯恩斯的理论在中国有所讨论,中国决策层也曾借鉴这一理论,并参考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但是中国巨大投资潜力并没有被深刻认识,所以总是会出现经济热热冷冷的现象。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这次的经济危机也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提供动力和历史性机遇。现今中国面临的不单单是交通问题,其他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也还远不够完善,尤其是农村地区依旧十分落后。这都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目前,欧美经济出现低迷,恢复尚需时日。国际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都大幅下降,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较多财富,又有充足的劳动力,此时正是中国加大基础建设的有利时机。也是为百姓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扩大内需的大好机遇。但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济发展最终需要的是内部需求拉动,首先从加大投资做起,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然要从交通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大力修筑公路、铁路。同时,要发展诸如汽车、飞机、轮船等相关的交通工具行业,形成良性发展链。
在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有了更多应付危机的经验。面对此次世界性的危机,中国政府正在综合考虑国际和国内形势,合理统筹,通过政策调控,将投资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包括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这是一个清晰的思路,其效果也是可以期待的。(赵子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