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0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0日刊文说,面对“囚犯困境”,陈水扁不想认罪。而起诉书中已明确请求法官对“态度良好”、“配合办案”或污点证人从轻量刑或免除刑责,如果陈水扁及其家人坚持抗拒或隐瞒,无法实现无罪开释结局,也达不到个人次优选择。况且起诉书中明指其“犯罪情节重大”,一旦他继续抗拒或毫无悔意,最终极可能被判最严厉刑责。纵横政治圈数十载又精于算计的陈水扁,怎能算不出其中的利弊得失?
文章摘录如下:
所谓“囚犯困境”旨在描述真实世界中既竞争又合作行为现象,此理论经数学证明个人间的互动皆系从理性自利出发,致其互动结局既可能“双赢”也极可能“双输”。在此可引其中一个最有名、被引用最多的案例说明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因缺乏直接证据可判定两人犯罪,于是决定将之分开囚禁及分别侦讯。
侦讯时,警方对两人提供下列选择:A、若甲乙中之一方认罪并作证指控(或称背叛)对方,而另一方保持沉默,则前者可实时获释,后者将被判监十年;B、若甲乙两人都保持沉默(或称相互合作),则二人都将被判监半年;C、若二人都招供,则将同时被判监二年。”其实不仅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犯罪学、社会学乃至于生物学等领域经常运用“囚犯困境”进行决策分析,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以找到类似“囚犯困境”的行为模式。
此外,据分析,人性在被隔离限制条件下,将会产生各谋自身利益的谋略,而不会去选择以追求两人共同利益为优先的“帕雷托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彼此背叛是两位嫌疑犯共同的“优势策略”。其实在“囚犯困境”中,最佳的集体利益原本应是两人都选择缄默,然而在现实考虑中,人们却往往都会做出利己背友,亦即集体最佳、个人次佳的选择,这也正是台湾谚语中“日头赤炎炎,随人顾生命”、“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现实写照。
以目前正闹得沸沸扬扬的陈水扁“海角N亿”密账案为例,陈水扁与律师团所盘算的应是前述“囚犯困境”中的A组合,也就是他方认罪而己方坚决否认犯行的组合选项,期能取得脱罪开释的完美结局。然而当台泥及中信辜家等企业界人士已先后向特侦组吐露行贿扁家之事实,而郭铨庆、陈镇慧、林德训、马永成、吴景茂等人也纷纷坦承协助扁家钱进海外之时,陈水扁及其家人想从这场众目所视的博弈中全身而退,实已几近是不可能的梦想。
因此,若参照上述“囚犯困境”理论,眼前陈水扁不想认罪的“优势策略”,其实并不符合“囚犯困境”模型中的理性自利抉择。因为他似乎忽视博弈理论中的理性抉择是一种互动行为,也就是一方的理性选择必然会影响另一方的理性抉择。白话点说,就是我的计算必须考虑你的计算,而你的计算也考虑了我的计算的结果。
尤其如今特侦组于起诉书中已明确请求法官对“态度良好”、“配合办案”或已转为污点证人的吴景茂、郭诠庆、陈镇慧等人从轻量刑或免除刑责,如果陈水扁及其家人坚持抗拒或隐瞒,则不仅无法实现无罪开释的结局,也达不到个人次佳的状况。况且起诉书中亦明指其“犯罪情节重大”,一旦他继续抗拒或毫无悔意,最终极可能被判处最严厉之刑责。纵横政治圈数十载又精于谋略算计的陈水扁,不可能算不出其中的利弊得失吧?
建议陈致中下回探监时,可为老爸送去本《博弈论》或《囚犯困境》,提醒他做出真正符合现实与个人理性的抉择。(廖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