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金融危机下“海归”热渐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美国侨报:金融危机下“海归”热渐显
2009年01月13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3日电 美国《侨报》12日刊文说,三十年前涌出中国国门的留学潮,逐渐勃兴为涌回国门的海归风,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浓重的缩影、一个突出的标志。如今,留学潮依然不断,但与当年大不相同。当年,“走出去就是好”的占极大部分,“走了就不回头”的甚为普遍。如今留学只是多种选择之一,“出去是为了回来”成为不少人共识。究其因,国内已有良好发展,国外困难和风险日增。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中,更多身在异乡的人们更想“回家”。

  文章摘录如下:

  留美成大潮

  中国对外留学酷似涌出闸门的迅猛洪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标志。出国留学,当年因国家、家庭和个人的需要愿望凝聚而成大潮。

  就国家而言,改革开放,首先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发展科技必需也必然以教育为重要突破口。文革期间,中国教育处于中断或停顿状态,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滞后落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瓶口。文革后期,尤其是改革初期,全国需才若渴,育才如焚。

  1877年,笔者从北京一所师范院校调回广州工作,本来有机会到中山大学等任教,但那时所有“正规大学”,或者停课,或者开课而不授业,一些师生下放农村甚至海南。我只好选择了授课不断的成人大学,到当时规模居全国第二位的广州业余大学任教。简陋的校舍,却容纳了数千渴求知识技能的工人、职员、干部和教师等等学员。

  上午、下午、夜晚,班班爆棚。无论数理工文各个专业,都大为超员而又实打实地进行专业教学。到了改革初期,广州几乎所有部门和广东许多部门,都要求为他们对口办专业班。我担任主管教务副校长时,几乎大部分时间精力就是与各个部门接洽,兴办从机械、电子、数学、中文、新闻、经贸、会计、法律、旅游……到英语等等专业班。学校人力有限,师资严重不足,大量聘用借用中大、暨大、工大、师大等师资。

  情势摆明,单靠国内教育培养,显然不足,而且水准较低,必需双管齐下,打开出国留学闸门,才能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为此做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从公派留学扩及私人留学,潮流越涌越猛。

  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以接近4000万,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研发人员括高水准人才总数达150 万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到欧美留学的“海归”。“海归”们与国内培养的人才汇合起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综合国力,建设着创新型国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

  就家庭而言,家长们都为儿女的出路和前程着想,有海外关系的,就想法把孩子送出国。没有海外关系的,也尽力寻找门路。就个人而言,青年学生不甘于知识贫乏,不甘于前途彷徨,有些人甚至感到,那时“中国的天空和大地还不真正属于我们”。尽管走出国门还有几许未知数,还有许多不测风云,但总比坐而受困多些机会。许多学子能来美国和其它国家深造,进一步发展提高,改变了个人命运,更深切体验个人前景与祖国前途的血脉相连。

  “海归”热渐显

  没有当初留学潮,就没有今天“海归”热。

  如今,留学潮依然不断。但已经与当年大不相同。当年,“走出去就是好”的占了极大部分,“走了就不回头”的甚为普遍。如今出国留学,只是多种选择之一,而且“出去是为了回来”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究其因,就是国内已有良好发展,国外的困难和风险日增。

  “海归”热渐显。1985年,为了能有助于在美留学的女儿,我们移民来美。到2004年的二十年间在芝加哥,欢送过中国旅美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人士协会的许多各类“海归”。有的回国创业,有的应聘回国任职,其中也有“长江学者”。90%以上当年留学生,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带着博士或硕士学位,以教授、学者、医师、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等身份,乘搭各种国际航班回流。

  据中国相关部门统计显示,全国的“海归”已近二十八万,其中七万余人集中在上海。走出国门时多数还是幼稚学子,重进国门时大多已成较有学问和专长的“知本家”了。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以接近4000万,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研发人员括高水准人才总数达150万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到欧美留学的“海归”。“海归”们与国内培养的人才汇合起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综合国力,建设着创新型国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

  还有大批“飞来飞去”、“归去来回”的另类“海归”。其一是,美国大公司派到中国的高层主管,在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异型“海归”。被美国帕克•欧哈尔集团公司派周振雄到中国任上海公司总裁,现在升任公司东方部的副董事长。

  其二是,自己归国投资开设企业或贸易经商,“飞来飞去”的特型“海归”或称“海飞”为数渐多。被圣地牙哥主流传媒称为“高科技英雄”的张海明,创办的AEM(美国电子材料公司),在世界上独家生产制造航天用高信赖度电子熔断器和片式电子熔断器两大类。十年前又把眼光转移到中国。“祖国的和平崛起,给'海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在苏州开发创业。1997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首届海外留学人员“展望奖”,2005 又荣获国务院侨办颁发的首届海外华人华侨“杰出创业奖”。他把自己列为“第四种”海归派,“鸿雁”展翅“归去来”,穿梭于太平洋两岸。

  “海归”热基本原因在于,国内发展越来越好,国外情势越来越不可预测。如果说当年不少人感到“中国的天空和大地还不真正属于我们”,如今则渐渐有了逆反变化。不少走出国门的人逐渐感到,“美欧的天空和大地,似乎很自由广阔,其实并不真正属于我们”。

  反顾祖国,天空和大地,已经逐渐属于有志有为者。他们深感,“祖国的和平崛起,给‘海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中,更多身在异乡的人们更想“回家”。(宗鹰)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