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6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6日刊出评论文章认为,从空炸加沙,继之以地面部队入侵,以色列的军事攻击被许多人评为“徒劳无功”,注定要重蹈二○○六年黎巴嫩南部战争覆辙。其实以色列有削弱哈马斯、打击伊朗而拉住美国、回应民意为选举较劲等三个层面的目的,这些目的的考虑是基于乐观假设,但囿于情势,可能都不能成立。
文章摘录如下:
从空炸加沙,继之以地面部队入侵,以色列的军事攻击,被许多人评为“徒劳无功”,注定要重蹈二○○六年黎巴嫩南部战争覆辙,但其实以色列有三个层面的目的。
其一是,削弱哈马斯,扶持阿巴斯;哈马斯每日三百起的火箭攻击,对以色列是有安全威胁的,十二月底结束的停火六个月期间,以色列担心哈马斯趁机整补,未来的攻击会更猛烈,所以必须一鼓作气消灭火箭装配厂、军火库,歼灭哈马斯的领导人与精锐部队。
八天的空中轰炸后,哈马斯虽仍能以每日四十起火箭反击,这并不显示攻击没效,相反的,以色列在国际上藉此宣传不得不采取军事对策,而且正当化地面部队越境─这是军事行动的第二步。
军事上很清楚,只有靠地面部队进驻才能真正削弱哈马斯;以色列参谋本部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想重新占领加沙,甚至久留加沙,等到情况稳定,就要撤军,由温和阿拉伯国家组成维持和平部队,扶持巴解组织主席阿巴斯统一加沙与西岸,作为可以缔结长远和约的以色列友邦,也正符合美国总统布什推动的“两邦”解决方案。
第二层目的是,打击伊朗,拉住美国;哈马斯不足惧,黎南的真主党也容易对付,以色列真正担心的是背后支持它们,有核武潜力的伊朗;尤其未来火箭口径加大,有携带小型弹头的可能,或者自杀式的汽车核弹。只要与伊朗的关系一天不切断,以色列的核弹梦魇就一直萦绕不去。
布什政府也有同样的忧虑,国际曾盛传,在美国总统选举过后,新总统就职前,美国会“纵放”(unleash)以色列对伊朗核弹设施做外科手术式的轰炸,结果最后不是伊朗,目标转到了伊朗支持的哈马斯。
以色列真正担心的,是即将上任的美国新政府;奥巴马原本对以巴问题有不同于过去两党政府的新思维,声称要将哈马斯纳入未来和谈,但以色列借着冲突暴露出哈马斯“恐怖团体的手段与本质”,令美国新政府更加谨慎,换句话说,以色列要把奥巴马政府“拖回”中东政治的旧框架。
第三层用心是,回应民意,选举较劲;以色列目前百分之五十民意压倒性支持“教训”哈马斯,只有百分之二十反对,连和平团体都不敢呼吁停火,怕惹众怒,政客观察到民气动向,所以才甘冒风险。说是政治风险一点都不夸张,以色列国防军过去战无不胜,但自从黎南战争灰头土脸败回,连参谋总长与国防部长都遭到渎职调查,要发动战争是如履薄冰的。
决定出兵的人,反倒是已因献金丑闻辞职待命的总理奥尔默特,他没有什么好损失的。执政党的总理候选人、外长利夫尼,希望展现比保守党更强硬,执政联盟中的小党领袖巴拉克担任国防部长,于公于私都希望得胜,而在野的保守党党魁内塔尼亚胡,更不能在此关头变成和平派,于是国会选举前,一片喊打声,政策没有回头余地。
以上的考虑是基于乐观的假设,而这些都是不成立的:
以军一旦开始地面行动,就会有伤亡,而且是大量伤亡。哈马斯在加沙经营多年,城镇底下隧道网密布,即使占领了地面,地下仍是哈马斯所控制,这就是以军迄今仅在城镇外围的原因。
其次,阿巴斯不可能做傀儡,如果他“乘着以军坦克进加沙”,声名即毁于一旦,而巴勒斯坦人是一体的,西岸已经开始示威游行支持加沙的兄弟们,阿巴斯在民众压力下,也只好在空炸开始后,宣布退出由美以发起的和平谈判。
最后,一般预估,以色列撤军的最后期限是美国总统就职前的一月二十日,好做人情给新总统,但以巴冲突是所有中东冲突的根源,奥巴马如果要与布什不同,就不能让过去几十年的模式决定了自己的“变革”。(郭崇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