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3日发表社论说,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台海两岸关系做出新的政策表述。在两岸关系目前的现状下,北京和台北各释善意,多多益善;双方应看得更高更远,用务实的行动来为更长久的良好关系进行铺垫。
社论摘录如下:
元旦前夕,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台海两岸关系做出了新的政策表述。由于其中包含了六点主张,外界便以“胡六点”予以概括。“胡六点”一些关键的表述很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胡锦涛说,1949年之后的两岸关系,不是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内战遗留的“政治对立”;例如他说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例如他直接呼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大陆会予以正面回应;例如他认为两岸在涉外事务中要“避免内讧”,并愿意通过协商就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等等。这些颇有新意的提法,表面上似乎只是言辞上的变化,但实际上却是认识、思维和政策的变化。而促成这些变化的主因之一,是两岸关系的缓和趋势。
胡锦涛发表讲话之后,台湾“执政党”和主流舆论,都在第一时间内以“善意”和“务实”予以形容,并立即着手研究如何做出进一步的回应。台湾方面之所以能够承认大陆的善意和务实,首先当然是因为这是客观事实,而且自马英九上台以来就一直如此;其次是因为台湾方面也愿意从善意和务实的角度,来解读和看待北京的态度。假若还是和从前一样疑神疑鬼,那么,即便是善意送到了家门口,那也会被扭曲和妖魔化。
说到底,这是一个政治互信的问题。国民党重新上台之后,跨越台湾海峡的接触和交流之所以“突飞猛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信基础,那就是台湾“不独”。如同对岸一样,马英九“政府”以善意和务实,换取了大陆的诸多利好政策和举措,包括在经济和“外交”层面。而台湾过去所无法想象的扩大“国际空间”的问题,目前也正在积极商讨之中。
但是,这种良性互动,似乎主要是以满足台湾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难免迟早会遇到瓶颈。这首先是因为,“善意”毕竟只是个态度,虽然能够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创造有利气氛,但却不能长久规范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其二,“善意”固然重要,但双方所追求的内涵却是“务实”。假若善意换不来实实在在的结果,那就谈不上“务实”,而“善意”也就难以持久。
当然,在两岸关系目前的现状下,北京和台北各释善意,多多益善,但双方不能满足于善意,而应该看得更高更远,用务实的行动来为更长久的良好关系进行铺垫。
很显然,胡锦涛在此次讲话中呼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构建和平发展的新框架,就是希望两岸关系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从国民党和马英九过去表述的立场看,台北方面对这一点是有相当程度的认同的。既然如此,双方何不抓住机遇,为两岸关系的长期稳定而迈出更具历史意义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