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1日电 美国《侨报》12月11日发表社论《变与不变:中国经济转轨释出双重信号》说,虽然经济全球化带来危机全球化,但中国仍会坚持30年来的对外开放之路,而不会诉诸闭关自守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变革,有所坚守,这应该是中国在这场危机面前的应对艺术。
社论摘录如下:
所有关于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猜测都在昨天(10日)画上句号——为期三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天闭幕。自金融危机被证实冲击中国实体经济以来,各界对这场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便充满期待,尽管它的很多悬念已被密集出台的刺激经济政策所透支。
过去几个月,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持续悲观的宏观经济数据使人们对明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担心有加,即使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形成的当天,仍有中国海关公布的出口增长七年来首次告“负”、进口亦同比大幅下降的严峻事实,而外界预测接下来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亦不乐观。而令人欣慰的则是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大胆、有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关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定论似乎变成了经济数据与政策效应之间的博弈。当前者占据上风时,市场上一片哀鸿;当后者居于强势时,市场即投信任票。
形成这种特别心理的原因在于,本轮中国经济周期由盛转衰的过程如此急剧,就意味着过去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所积累的过剩,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清除,而承担下行和通缩压力的经济环境显然很难快速消化这种过剩。尤其是,过去多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甚至几度为增长太快而烦恼,忽然间“保增长”成为一种需要极力去维护的目标,这种落差是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从未碰到的,因此,相关政策推出的时空、力度的掌握尤其重要。
从“忧增长”到“保增长”,首先要确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还在不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答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来自中国高层的判断无疑提振了各界对中国经济调整的信心。
从“忧增长”到“保增长”,还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答案是,把“扩内需”作为根本途径,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扩大内需在中国经济社会已成共识。目前来看,尽管此前出台的大部分刺激经济政策的生效节点都在明年,实际效果要届时才能看得更加清楚,但这些财政政策无疑会对总需求形成一定的支持;货币政策层上,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央行以三个月来连续四次降息的速度和力度宣告中国第二次进入降息周期,释放出强烈的保增长、防通缩信号,微观层面上也为企业现金流提供了重要保护,可防止需求在短期内的快速下滑对企业形成致命打击。
从“忧增长”到“保增长”,调整结构的重要性仍有待强化。实际上,中国此轮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冲击,另一方面也是现有增长模式自我调整的需要。换言之,即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一样面临结构性调整,即以经济刺激带动社会向消费型转化。
从“忧增长”到“保增长”,并非是过去所有的经济政策都要改变。典型如,人民币近期出现短期下跌行情,引发了市场上关于中国正转变其外汇政策以支持出口企业的猜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样的表态,既避免了可能的外资撤离狂潮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也维护了中国10年前就表现出来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再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的表述,也再次释出强烈信号:虽然经济全球化带来危机全球化,但中国仍会坚持30年来的对外开放之路,而不会诉诸闭关自守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变革,有所坚守,这应该是中国在这场危机面前的应对艺术。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